关闭
用户登录
关闭
新用户注册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外智库 >详情
美学者文章:2021年中国有更大“话语权”
信息来源:参考消息        发布日期: 2021-11-26    【字体: 放大  缩小 】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11月24日发表题为《中国寻求更大“话语权”》的文章,作者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事务、外交和重大战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雨果·琼斯。全文摘编如下:

  中国经济及军事实力的变化持续见诸各大报端而引人瞩目,但几乎没有人认识到,作为一种实力表现形式的中国以国际为导向的话语,其性质及影响也在不断变化。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士往往指出,中国仍无法发挥软实力。但若仔细审视便可发现,2021年中国的“话语权”似乎有所增强。

  中国宣传能力不断提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似已成功利用话语在那次会议上设定了某些议程。“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已成为很多气候问题对话的议题。100多个国家于10月13日签署了《昆明宣言》,“生态文明”以“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形式被庄严载入宣言。11月1日,即COP26的首日,英国提出“清洁绿色倡议”,该倡议显然受到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发。

  6月份七国集团峰会上宣布的“重建更好世界”计划更无需赘言。颇为引人注目的是,“清洁绿色倡议”和“重建更好世界”计划都效法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命名法——尽管这些项目旨在与中国抗衡或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清洁绿色倡议”和“重建更好世界”计划表明,中国影响有关开发融资的国际话语的能力已发生转变。“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只是一种描述中国多样化全球贸易及投资关系的总括性术语,它作为一种能影响外国受众和决策者的说法已取得显著成功。

  这些事件表明,中国在宣传具有规范性影响的术语和语汇方面愈发自信,其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简言之,多种迹象表明中国的话语权有所增强。

  过去20年里,话语权已成为中国政治和经济评论员使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流行语。由于“权”可解释为“权利”或“权力”,“话语权”也可被理解为发表和被听取意见的权利,即与权威进行对话的权利。实际上,要掌握话语权就要在国际领域创造通用词汇,以将中国提升至更有利的地位。

  话语权更具基础性意义

  为寻求话语权,中国领导人一直鼓励外交官和官方媒体“讲好中国故事”。鉴于对中国崛起进行负面描述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十分盛行,这一任务尤显紧迫。

  2021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一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发表讲话,再次重申了话语权的重要性:“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在寻求构筑有关自身崛起的话语格局的过程中,中国在对国际社会的接纳度方面作出反应,并对其规划的话语加以调整。

  鉴于话语权不同于权力的物质表现——如经济和军事资源等,它往往被理解为一种软实力形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显然与话语权有一些重合之处,两者都是在个人行为之下发挥作用的结构性社会力量。然而,软实力概念通常在实际操作中被量化为与硬实力类似或起补充作用的国家能力。但仅靠软实力无法恰当概括话语权的范畴及性质。从很多方面讲,话语权与软实力有质的区别,话语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更具基础性意义。

  根据福柯主义者对话语和力量的理解,如果中国成功地改变了全球“话语体系”,那么它这样做可能会改变国际秩序的性质。

  今后在分析中国外交政策时需对中国的话语及叙述加大关注力度。对中国决策者来说,被倾听是中国崛起成为大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认清中国从政治角度出发对话语权的见解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北京的战略思想。此外,在中国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这也再次表明,西方须对其认知模式进行重新定向,以将有重要影响力的非西方理念纳入考量范畴。

  中国要在话语领域成为超级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如此,在寻求加强话语权方面,中国正在缓慢但确定无疑地取得进展。

图片新闻
Copyright©2020 深圳智库联盟版权所有        承办:深圳智库联盟秘书处       备案序号:粤ICP备20058290号-2       网站访问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