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登录
关闭
新用户注册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建设 >详情
姜劲:创新智库内涵发展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信息来源:健康中国观察        发布日期: 2021-08-18    【字体: 放大  缩小 】

  智库在当前健康中国建设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架起了科研人员、社会工作者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智慧桥梁。智库将医药研究机构、公共卫生政策机构和健康服务机构相关大量的、高质量的公共政策研究,好的诊疗技术、经验和方法交织在一起,在舆论引导、健康知识传播、疾病诊疗、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与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性,为智库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道路。

  在此背景下,经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双一流高校、各类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筹建“健康中国研究中心”这一新型服务型智库机构,智库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服务宗旨,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在智库的内涵发展上寻求突破。

  一、健康智库在研究主题上应聚焦于健康中国专项行动

  健康智库是健康公共政策研究组织,以政策为导向对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建议,从而使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就相关健康政策做出决定与行动。因此,健康智库在研究主题上应聚焦于健康中国15项专项行动。首先在研究主题的广度上,从人口发展层面或健康中国建设宏观因素上拓展健康智库的研究主题。围绕健康中国15项专项行动,凸显健康中国建设对国富民强、公众健康、医疗保健、公共卫生、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的战略决策作用。其次,在研究主题的深度上,将15项专项行动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和防控重大疾病。通过病因学建立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多层次健康因素干预的综合战略,具体包括个人、家庭、健康支持、政府、健康组织、社区以及国家、省、市卫生政策等等因素。

  健康中国研究中心在研究主题上以问题为导向,紧密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主要指标要求,充分发挥智库专家智囊团的作用。坚持以当前健康中国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主线,把服务国家健康战略和服务社会大众紧密结合起来,助力形成一系列政策措施,夯实健康中国建设基础。智库在研究主题上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从公众健康实际需求出发,解决公众关切的健康问题。

  二、健康智库在研究方法上应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并创新跨学科研究

  系统科学方法是通过综合考虑患者健康的影响因素和照料因素,来改善公众健康状况和健康水平。通过综合健康系统内各要素自身情况、以及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程度,以更科学、更合理、成本更低的方式促进公众健康。因此,这一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病因,更有助于相关干预措施的执行和健康政策的实施。健康智库相关研究机构应联合国家卫生健康行政机构、各地方卫生健康管理部门、社区、医疗机构、卫生保健中心,采用系统研究方法实现对公众健康的全面促进与干预。

  健康智库在研究方法上还应具备较好的跨学科研究能力,以便解决卫生健康领域中复杂的跨学科问题,能够将医学同流行病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性、公共政策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沟通学等其他学科强有力地结合起来,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数据科学对健康中国建设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建模、仿真和预测,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依托医学高等院校、医药卫生科研机构、高等级医院等“第三方智库”,设立跨学科科研项目,加强智库研究人员联合卫生专业人员、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卫生管理专业人员和社区专业人员等进行跨学科研究。

  健康中国研究中心主要聚焦于健康中国行动的政策研究和对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运用系统科学思维以跨学科研究为主。利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优势,紧密依托各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开展健康各领域调查研究,广泛采用产学研方法进行政策建议研究与咨询服务。

  三、智库在合作机制上应建立知识生产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网络

  智库的产生是智库研究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不断协商互动的结果,包括公共卫生专家、医学专家、行业协会人员、政策专家、非政府组织、媒体、项目资助方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合作网络才能使相关问题得到解决。与一般的科学研究不同,智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导向,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方参与,如危害健康的环境卫生问题、人口老龄化、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问题。除此之外,为促进智库参与者知识的交流和沟通,健康中国智库还需要构建一个强大的国家公共健康和公共卫生专业知识网络。

  智库在合作网络上需要在智库发展方向上达成总体共识,需要对特定的研究主题聚焦,并对研究问题进行明确的科学界定。应逐步建立“健康+”智库参与者的合作网络,采用“健康+政府”“健康+医疗”“健康+产业”“健康+社区”“健康+保险”“健康+服务”等多种合作形式,激发创投资金支持,推进智库的成果转化。

  健康中国研究中心在健康中国推进委员会引领下,联合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高等院校、各类企事业单位,搭建政产学研媒智库综合服务平台。一是依托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决策需求,搭建智库政策理论研究平台。兼顾全国与各地方卫生健康相关政策,国家健康行动宏观与微观对策,实现政策研究和对策研究的融合;二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研究方向,搭建智库健康全领域学术研究平台。通过高等院校尤其是医学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论坛、教育培训等教学科研活动强化智库之智,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智库建设中的学术研究影响力和知识教育影响力。通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深化健康领域的专项研究,如医养结合、老龄健康、职业健康、健康预期等,并联合大健康产业上的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进智库产学研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三是依托健康数据源、健康领域主流媒体,搭建智库信息传播平台。电子健康记录和电子病历是丰富的健康数据来源,通过数据采集与健康数据共享,提升公众初级卫生保健水平并改善卫生保健系统。通过综合健康数据系统的构建,深入挖掘影响公众健康的决定因素,并运用媒体宣传实现公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四、智库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应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搭建具备国际先进智库的人才队伍和人才服务平台。通过引进一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家,结合自身智库带头人的培养,构建新型健康中国智库专家团队。着力于智库科研骨干队伍建设,以熟练的科研人员为学术带头人,引领相关志趣相投的科研人员,鼓励有为的年轻学者参与健康中国智库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打造高层次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群力群策,坚持卫生健康事业公益性,牢牢抓住健康中国事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智库助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高层次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新型医学智库建设,充分发挥相关医学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智库研究的积极作用,注重综合性智库人才和专业化智库人才的科学研究的高度融合。

  探索智库人才队伍建设与教育培训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组织开展分类、分层的智库人才培训,根据一般性知识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的特点和类型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和交流。在智库人才和政策制定者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弥合智库人才专业知识和政策内容之间的鸿沟,具备一定的能够撰写出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性报告的能力。培养智库人才的认知能力和学术方面的严谨性,加强智库研究报告相关专业知识的可信赖性。坚持从智库人才实际需求出发,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实现智库人才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健康智库在发展方向上应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

  智库在发展方向上应立足服务健康中国的发展方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局,推动相关政策落地与实施,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发展的健康智库。深入挖掘大健康领域民生重点关切问题,引领社会热点,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养结合、公共健康、社会心理健康以及健康管理等领域上强化智库的健康促进作用。围绕医学前言、医改重点难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问题开展重大专题研究,并提供有信服力的解决方案。积极引导智库开展医学基础研究、公共卫生政策研究以及促进医学成果转化的应用研究,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健康中国研究中心依托或背靠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以《健康中国观察》杂志、健康中国研究中心、健康中国发展大会为平台,构建新型健康中国智库。通过在重大决策咨询上的决策参考作用,充分发挥智库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慢性病防控、肿瘤治疗、营养养生、中医治未病等民生关切的问题的专项研究,充分发挥第三方智库作用。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3D打印等新兴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助力相关政策与对策研究。在新型智库建设中,注重一般知识性智库和专业化智库的结合,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等科研单位在智库建设中的作用,以智库实践应用为导向,坚持统筹协同推进,引领智库科学发展、依法依规、质量优先、服务创新,推进智库从医疗卫生领域逐步扩展至健康服务全行业,有效支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健康管理与工程)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