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智库同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的联系日益密切,已经成为该领域治理的重要主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20》显示,全球近100家环境智库被纳入国际一流环境智库排名表。其中,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气候与能源解决方案中心、德国伍珀塔尔气候环境和能源研究所、丹麦哥本哈根共识中心等国际一流环境智库,位列排名表的第一梯队。以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为代表的环境智库专业性、纽带性强,在全球气候、环境危机背景下正在彰显思想创新、决策支持和公共产品供给等多重价值。国际一流环境智库的发展有四条经验值得重视。
一是善于以全球环境治理进程的重大事件为契机,提升智库的国际道义地位。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的名称和使命源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该会议通过了开创人类环境保护事业新纪元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1991年成立的挪威发展与环境中心是为了响应布伦特兰委员会(Brundtland Commission)1987年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报告,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定义,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一座里程碑。挪威发展与环境中心致力于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研究和国际合作,更好发挥智库在推进国家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支撑作用。在1988年联合国大会上,加拿大宣布计划“建立一个在国际上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中心”,并将其作为加拿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筹备工作的一部分,随后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诸多国际环境智库善于借助全球环境治理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塑造环境使命意识,打造智库品牌形象,在国际舆论、影响、道义等层面占据重要地位,并日益获得与其自身追求相符合或超越其自身实力的国际地位。
二是推进人才高地、科学研究、政策影响、国际合作等方面协同化发展,塑造智库的综合能力。国际一流环境智库日益呈现人才高地、科学研究、政策影响、国际合作等多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趋向,集多元身份于一体,成为复合型环境问题研究、咨询和行动机构。人才聚集是环境的智库发展与治理优势的典型要素,从环境智库的领导层面来看,很多著名环境智库的领导不仅是优秀的管理人才,也是全球知名专家和活动家。例如,德国气候变化问题专家、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奥特马尔·埃登霍费尔(Ottmar Edenhofer)长期担任德国政府气候政策顾问,并担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工作组联席主席,他领导撰写的气候评估报告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世界观察研究所发布的《世界状况》(State of the World)报告,是全球环境治理研究、决策和行动的重要参考。环境智库和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或利益相关者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对未来全球环境和发展的关键性挑战有充分的认知,致力于影响地方、国家、地区以及全球的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理念和行动。例如,英国智库第三代环境保护主义在政府、科学、媒体、公共利益等多领域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密切合作,加大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合作力度,正在形成围绕智库发展的生态体系,积极塑造智库的综合能力。
三是聚力打造高质量研究、刊物、会议和环境奖项等智库产品,锻造治理功能,提升环境智库的国际社会地位。《地球谈判公报》(ENB)是加拿大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旗舰刊物,已成为独立记录多边环境协议决策过程的高质量、权威媒介,是全球环境治理思想的“孵化器”。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自2007年起,发起并主办了两年一次的关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研讨会,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领域的思想、议题和政策策源地。智库参与设立国际环境奖项也是提升智库国际品牌度的重要手段。气候领袖奖(Climate Leadership Awards)是气候与能源解决方案中心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美国气候注册署联合授予的全球知名环境奖项,旨在表彰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与组织。此外,世界资源研究所罗斯可持续城市奖(Ross Prize for Cities)等国际环境奖项也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宣传值得推广的应对环境问题的经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四是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国际合作,注重发挥环境智库的国际牵头作用。在近年来的联合国环境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世界自然保护大会等重大国际多边合作场合,都可以看到国际一流环境智库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和多元治理主体之一,雄心勃勃地扮演富有创造性的引领者角色,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国际合作。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筹备和召开期间,诸多环境智库通过科学及政策研究支持、议程设置与舆论传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影响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例如,德国观察组织、德国新气候研究所和国际气候行动网络联合发布《2021年气候变化绩效指数》(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2021)年度报告,采用不断兴起的指数治理与全球排名方式,比较各经济体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和行动力度,致力于提高国际气候治理的透明度、客观性。在国际环境治理进程中发挥牵头作用,有助于形成智库领导力与对外合作能力的良性互动,也是诸多国际环境智库的重要发展经验。比如,德国生态研究所有着多年国内和欧洲研究项目协调管理经验,在欧盟、德国资助的诸多研究项目、环境治理工程中均发挥着牵头作用,其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持续提升。
然而,国际环境智库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特别是西方环境智库利用其强势主导地位,长期以自身为标准定义和影响全球环境治理,导致西方话语体系一家独大,忽视了非西方的治理经验和方案。在西方国家党派政治、资本资助的背景下,部分国际环境智库的独立性、科学性和道义性根基受到较大侵蚀,对全球环境治理进程中的责任担当、实际贡献与治理能力下降。此外,随着国际环境智库的政治属性不断强化,各个大国对环境智库的建设持续深化,特别是碳中和正在牵动国际社会的系统性绿色转型,环境智库的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与大国领导力、国际话语权、全球环境治理等议题的关系更趋复杂化。
随着中国设定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加上国家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国环境智库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在创新与变革中发展。第二,加强环境智库能力建设,加强智库间的合作与竞争,深化智库外部关系,不断拓展全球合作范围,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话语竞争、规则建构和议题治理,努力成为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的重要宣介者、推动者和践行者。第三,聚焦应对重大气候、环境问题,针对中国主场举办的重大多边环境和气候会议、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绿色“一带一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等重大事务,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框架下发力,为应对全球环境治理长期存在的领导力赤字、制度碎片化和能力不足等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研究”(18VDL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