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科院等多个部门在天津联合举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标志着国家层面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正式启动。2020年11月3日,全国有关高校和专家齐聚山东,共商新时代文科教育发展大计,共同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2021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2021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深入推进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建设。2022年7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山东省教育厅指导,山东大学主办、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和青岛大学承办的“新文科建设高峰论坛2022”成功举办,着力推动新文科建设再落实、再深化、再突破。短短几年,新文科从概念到行动,对中国高校文科乃至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新文科”注重对接社会需求、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突出社会贡献能力评价等,与高校智库建设内涵、原则高度契合。我们应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注重学科内涵,赋能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
对接社会需求
以往,一些高校文科教育单向传递现成的、枯燥的、僵化的知识与思想,与国家、社会需求和实践脱节。英国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将这种脱离实践、没有生命力的知识和思想称为“惰性的知识”“呆滞的思想”,并强调“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深耕新文科的肥沃土壤”“推进新文科建设,要坚持不懈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形成中国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新文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能力培养,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在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解决经济社会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和研究者对于时代性、现实性问题的理论洞察力、理性思维力或实践动手力。
高校智库建设是高校凭借自身优势对社会公共问题进行研究,以发挥战略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等社会服务功能。高校智库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解决实践问题,彰显高校智库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而脱离实践“问题”的“书斋式”研究不是高校智库的立身之本。推进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强化“问题”意识,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的真“问题”,以它们为牵引形成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传统的文科建设模式下,很多教师科研能力虽然较强,但主要局限于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水平还不够,导致高校智库建设推进缓慢或水平不高。新文科建设推动高校文科“走出象牙塔”,鼓励教师把自己的学术研究融入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把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这对于整体提升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特别是应用对策研究水平大有裨益。高校智库建设需要抓住新文科建设的好时机,发掘和培养高校智库人才,提升高校教师的应用对策研究水平,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智库的高质量发展。
强调学科交叉融合
当今时代向中国和世界各国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单一或某几个学科无法破解这些问题,必须要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文科专业内部的深度融合以及文科与理工农医的交叉融合,以交叉融合赋能文科的自我更新和革命。
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学科语言、学科风格和文化。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既需要打破目前以单一或个别学科为基础的大学学院建制,以及依附于单一学科的资源配置、人员聘任等制度,还需要在实际的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形成跨学科的文化和信念,使跨学科文化发展成为大学文化和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是建立跨学科的组织机构,以组织带动交叉学科研究,以交叉学科研究形塑交叉学科文化。随着新文科的建设,跨学科组织会越来越多,而高校智库正是这样的组织之一。
在此背景下,高校智库建设应将传统的、分散在各个学科的应用对策研究人员集中和凝聚起来。首先,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高水平科研平台的聚合效应,凝聚智库人才,瞄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决策咨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其次,努力打破学科组织障碍,整合资源、凝练特色,打造新型的实体化智库机构。一方面,保持组织边界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以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特色吸纳不同学科成员进入其中,协同攻关开展研究;另一方面,探索理事会或董事会模式,以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实施运行,充分保证研究人员自主性。
推动文科评价改革
学术评价是高校学术研究的指挥棒,学术评价制度直接关乎学术研究的导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科评价紧紧围绕论文、著作、获奖、项目等指标进行,其中每一项量化指标在单一学科内部都有着较严格的等级标准。这种评价机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在吸纳原有文科评价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建立符合新文科建设需要的评价制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这为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改革提供了根本依据,也为新文科建设和高校智库建设在科研评价改革上指明了方向。
建立新文科评价机制,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准绳,结合新文科建设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一是拓宽研究“成果”的范畴,不能只看论文、著作、获奖等,“咨询报告”“解决方案”以及能够证明研究者实际贡献的其他成果形式也应该得到同等尊重。二是不过于注重“数量”,而是注重标志性成果、代表作,看这些成果是否真正解决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三是探索跨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认定方法。传统的科研评价一般是在单一学科范围内进行,而新文科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其科研成果突破了单一学科,需要以全新的视野制订科研评价办法。新文科评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高校智库研究的属性和要求,有助于高校智库建设。
高校智库建设需要也应该参照新文科评价制度,积极主动创设适合智库属性的评价制度,以推动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智库研究成果有批示数量等可量化的成分,也有难以量化的成分,如实际影响力,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才能有助于全面客观评价智库研究成果。二是适当放宽评价周期。智库研究成果的最大价值在于切实解决“问题”,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往往不是即时的、立竿见影的,所以需要适当放宽评价周期,探索长周期评价制度。三是综合多元评价主体的意见进行评价。智库研究成果常常着力于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它突破了单一学科标准。不同学科专家、政府、行业产业、社会相关人员对于智库研究成果的评价都有发言权,综合多个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意见,才能给予高校智库研究成果更加公平、客观的评价。
(作者:冯淑娟 阎亚,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