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登录
关闭
新用户注册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员动态 >详情
面对“六大任务”深圳如何去做?
信息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日期: 2020-10-20    【字体: 放大  缩小 】

  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举行。大会总结了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的10条经验,同时赋予了深圳新的历史使命,布置了“六大任务”。分析这“六大任务”中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其中诸多重点提法和新的亮点,例如在深化改革方面要求“战略战役性改革”,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提到“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等,对于深圳下一步要如何去做,南都记者采访了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关键词

  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人才

  专家观点

  利用数字经济优势,寻求人民币国际化突破

  在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看来,要深圳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形成全球影响力是比较高的要求,但目前深圳已经具备这样的基础,拥有8家世界500强企业,居于粤港澳大湾区首位,同时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群体正在加速崛起。

  与此同时,彭澎也指出当前正面临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打压,深圳乃至全国的发展要避免被“断链”,必须在产业链、创新链的部署和布局上有所作为,要协同全球和国内“双循环”构建稳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同时,利用数字经济的优势,在创新、产业和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圳要加快补齐基础研究的短板。彭澎建议,一是坚持国际化合作办学形成“跳跃式发展”的思路,尽快建成一批高水平高校;二是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研究院;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优势,通过“金融+产学研”寻求不对称优势发展;四是加强国际化合作,吸引各类人才集聚深圳;五是通过高交会建立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平台,尤其是加强与香港高校的合作。

  九三学社中央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王喜文表示,“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唯有创新才能带动企业转型,带动产业升级。“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可以将产业链上下游的每个环节视为一个区块,为每个区块中注入“创新”元素,再把每个区块连接起来,产业链与创新链互为表里,从而构成高可靠性的产业创新区块链。

  王喜文向南都记者介绍,基于区块链特性,产业链上下游可以利用区块链共识机制构建“开放”体系,可以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协调”共进,可以利用区块链分布式技术“绿色”发展,可以发挥区块链实时激励方式“共享”发展成果。

  以工业4.0为首的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拉开了百年大变革的序幕。工业是国民经济主体,工业领域的革命除了变革工业本身的生产、制造、研发、设计之外,还将辐射各行各业,如教育、医疗、金融保险等。

  王喜文表示,深圳要率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把握工业4.0的历史性机遇,跨步进入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后工业化时代,带领我国实现工业强国和现代化强国。

  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

  战略战役性改革、营商环境、开放型经济体制、负面清单制度、知识产权保护

  专家观点

  让所有企业家和企业从业人员更有归属感

  “深圳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子,我觉得是经济特区的升级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白明表示,“过去是’改开’,现在应该是’改开创’,改革开放加创新,真正应该在创新上多多做文章。这样深圳才有内生动力。”

  白明表示,深圳应该更多依靠自身的造血功能,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商环境,孕育出更多的像华为、腾讯这样的世界级企业。而营商环境最主要的是法制化,与国际接轨,透明化。“这样竞争力就有了,城市的活力也自然有了。”

  “该管的管,不该管的政府绝不插手。”白明认为,深圳要坚持企业家管企业,用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政府部门要做好服务,创造相应的外部环境。但企业有困难,政府可以帮着排忧解难。“要把利益关系搞清楚了,政府服务企业,是本职工作。”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白明表示,深圳有大量的创新型企业,专利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保护知识产权,不只是保护国外的,对深圳自己也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创新。“所以既是给国外看的,更是给自己看。”

  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深圳)高级合伙人方宏表示,“在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方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将现有的法律切实落实。此外,深圳是先行示范区,‘先行示范’本身应该做一些法律上突破的尝试。”

  方宏律师举例,比如取保候审制度,在企业家经济犯罪案件中可以考虑突出这一制度。因为对企业家的处理,它不仅是企业的问题,还会影响到企业员工,波及到供应商。而在企业家财产保护方面,方宏则认为,在财产的冻结、查封和扣押方面,要有必要的限制,重点在“有必要”三个字上。

  “改革开放及深圳自身变革创新,创造了深圳发展的奇迹。”诺德股份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李鹏程表示,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层次及更高质量发展,仍然要依靠改革创新。深圳政府的“放管服”改革已经走到全国前列,特别是针对企业服务,也探索制定了标准,政府的企业服务中心职能体现得很充分。

  李鹏程介绍,深圳更要努力打造更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发展环境。在降低企业成本、依法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创新人才和产业关键人才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革红利还有待挖掘。

  此外,李鹏程表示,还应该加强深圳企业家的协同和链接,做好企业赋能,特别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倾力更多的支持和关注;更加关注和重视发挥民间各类商协会及产业组织的作用。让所有企业家和企业从业人员更有归属感。

  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

  关键词

  国内国际双循环、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

  专家观点

  深圳历史使命就是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

  “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成为深圳新的时代“必修课”之一。深圳怎样落实“全面开放”的任务?华盛证券研究部经理余石麟认为,全面扩大开放是以国内大循环作为主体,通过发挥内需的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动,实现具有开放性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余石麟建议,深圳的历史使命应该是通过全面扩大开放来促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融合和创新,利用这两种各具优势的资源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以内循环形成庞大且具有韧性的消费市场,吸引资金和技术带动国际循环,形成一种可供复制的模式,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试点城市对外开放引入新企业、新规则、新制度,可以加快新规则和新制度在深圳模式下得以验证,日后全国应用时减少对新规则和新制度实施的阻力。“深圳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程度,行政上则需要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便落实响应政策下的实体经营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余石麟举例建议,未来深圳可以率先考虑解决贸易和投融资的便利化和国际化、财政税务的简便化、金融创新的支持和优惠计划等迫切问题。

  “深圳在通关、退税、外汇管理等方面也需要持续优化和升级,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关于深圳该如何“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他认为,贸易投资制度、税收制度、运作模式和监管机制等方面构建创新制度体系,良好的与国际对接的制度有利于吸引资金进入金融和创新产业,对做好创业板,新三板及二级市场的轮动机制,继而成为创新科技的集资中心有莫大帮助。对此余石麟建议,“在一些外资关注的议题上,如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竞争政策等方面加快市场化改革,或针对某些特定使用场景进行优化。”

  站在宏观视野,如何正确审视深圳下一个40年的开放创新和国际化思路?刚刚入选“深圳特区40周年先进模范人物”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原院长冯冠平提醒,深圳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创新,敢于在机制体制上创新。

  “我认为更应该接受表彰的是那些曾经为深圳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领导和前辈,他们对于机制体制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冯冠平特别强调,刚刚出炉的综合试点改革实施方案是在前40年发展的基础上给予的更加优惠的政策。未来,深圳的发展应更重视有颠覆性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开放、更具国际性。

  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圳信息产业、法治化

  专家观点

  深圳社会治理问题需要技术和法治手段解决

  深圳社科院副院长谢志岿说,这些年深圳在推进社会治理方面有不少创新。

  从全面推进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模式来说,深圳完善基层党的组织体系,在社区设立党委,在物业小区、企业建好党组织,实现城区全覆盖。与此同时,还有社会组织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深圳的每个社区、园区、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党群服务中心,有标准化的社区服务内容,包括功能室、读书室、文体活动等,全市建立了1000多个党群服务中心,实现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全覆盖和靠前服务。

  另外,还有深圳探索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物业本身有天然社会治理的功能,把物业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结合,起到“1+1大于2”的效果,使社会治理有一个主体和依托。其实,深圳的基层党建、物业、企业、小区都有党组织,社会治理有了“抓手”。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引进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尽可能完善社区的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组织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实现群防群治、助老互助等。通过社会组织引导居民参与社会治理。还有通过民生微实事这类项目来推动社会治理,推进一个个服务项目,针对性地满足居民需要,把社区服务做实。

  而智慧化社会治理方面,谢志岿介绍,深圳注重大数据、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把基层治理信息,包括房屋、人口、事件数据化,每一个房屋建立数据,纳入智慧社区网格化,建立块数据,通过数据平台分拨到处理单位。使治理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了大数据应用。深圳用现代技术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尝试,同时通过将电子服务终端延伸到社区和个人电子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服务和管理的效能。

  谢志岿说,深圳是超大型城市,毗邻港澳,人口和经济活动规模大、复杂程度非常高,社会治理形势比较复杂,会引起社会治理的问题,这是深圳的挑战。对这些问题,需要技术和法治手段加以解决。

  谢志岿分析,从长远来讲,深圳用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要法治化,通过法治、规范渠道进行社会治理。二是加强居民自治。更广泛发动社会自治,提升居民自治能力,把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和居民自治的多元治理实现更加完美结合。

  深圳立法不用追求大而全,而是强调实用和管用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的法治建设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同行、相辅相成。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深圳市司法局原副局长钟晓渝在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法治是深圳创造发展奇迹的一个法宝,而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的历史起点,如何用好特区立法权将会是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

  钟晓渝表示,1992年深圳正式获得特区立法权,随之开展的一系列立法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深圳在法治建设方面也实现了多个“全国率先、业内首次”的创举。

  得益于法治建设的逐步完善,40年间,深圳的发展行稳而致远。“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城市更新体制改革、政府采购体制改革等等,这些改革都离不开立法作为保障。”钟晓渝表示,深圳始终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通过立法为改革赋能。“可以说法治是深圳创造发展奇迹的一个重要法宝。”

  而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的历史起点,钟晓渝认为,深圳应继续推进法治建设,更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解决城市治理的顽症难题。“要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立法应该注重回应现实问题。”钟晓渝表示,如早年的劳务工条例和欠薪保障制度就是为了保障劳务工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而引入的,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保障了劳务工人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也就促进了当时社会民营经济的发展。

  钟晓渝表示,立法的目的是通过法律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维护社会的秩序,“深圳的立法不用追求大而全,而是立足于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强调实用和管用。比如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制定更加严格和科学的环保执法手段等等。这都是新的发展阶段,提高营商环境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的问题,也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去解决。”

  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关键词

  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

  专家观点

  高校办学要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

  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建成各类高校15所。但与此同时,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缺失仍是困扰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掣肘,比如本科招生指标的数量与分配、博士点建设、研究生招生指标和推免指标等。深圳大学党委书记刘洪一认为,深圳高校要更好地利用实施方案提供的政策机遇,突破上述约束,进一步推进特区高等教育的新一轮跨越发展。

  “人民是我们的血液,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因为整个改革开放,整个特区建设,都是围绕着民生开始展开的,人民是真正知道每个政策到底是好还是坏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认为,“民生”,也就是“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以外,没有别的利益,这是最重要的东西。

  “要用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来发展,这个非常重要。”徐扬生说,在办学过程中,应该坚持法治化,按照法律来办学,不能在法律框架之外设置条条框框。国际化也很重要,大学如果做不到国际化,所培养的人才不可能成为国际化人才。徐扬生表示,在营商环境、教育环境、科技创新环境中,同样应该继续坚持走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

  他特别指出,科技创新的发展也是人才的问题。人才问题是由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这两个方面组成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吸引了几百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学者来深圳工作,这对整个深圳的创新氛围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未来,深圳高校的办学条件会更加的宽松,吸引人才的条件也会更加优惠。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张祥云教授认为,教育是民生之首,探索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有利于根据深圳产业发展需求,创办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并助力深圳科技创新、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发展与探索。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目前深圳既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确有需要继续改革创新的地方,如何做到“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彻底转变?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分享了自己对此的理解。

  孙喜琢认为,第一个重点在防。“像小儿手足口病、水痘、青年人的结核、艾滋病等疾病,通过教育、个人健康习惯的养成和疫苗的接种等举措,完全可以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疾病也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孙喜琢说,世界卫生组织在2018年6月发布的报告《用较少的花费拯救生命》中指出,每投资1元在疾病预防上,就将在增加就业、提高生产率以及延长寿命方面为社会带来至少7元的回报,但是,目前国内还是把大量的经费投入到了疾病治疗上。

  第二个重点在基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机构、农村乡镇卫生院、区县疾控部门是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的重点,是重中之重。投入要大、机制要顺、管理更要新。孙喜琢表示,“深圳已经有很好的基础,希望过5年能有大的突破。”

  第三个重点在防、治、管一体化。“我们现在是以卫生部门、各级医疗机构为中心,市民很难真正得到连续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的治疗。深圳市应充分发挥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5G技术建设方面的优势,全力打造信息畅通的互动式健康管理平台,为破解健康管理信息壁垒提供深圳思路。”孙喜琢说,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深圳建立以市民为中心,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防、治、管一体化的健康服务和医疗服务。不仅仅是信息,公卫、医生、护士、医技人员,政府管理、医疗机构管理都要以市民为中心,才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创新。

  第四个重点在全社会联动。传统的观点认为,市民的健康是医疗机构的事,是医院的事,也就是医院能保命,这是错误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人类健康长寿7%取决于气候与地理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10%取决于社会因素,15%取决于遗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此孙喜琢认为,这需要多部门联动。市民的健康不是单纯卫生部门的事,与农业、食品、居家、交通、体育运动等都有关系,各部门要一起共同努力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健康环境是创新体系必做的功课。

  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高效便捷流动、前海、河套、深港合作

  专家观点

  加快国铁、城际、城市轨道“三铁”融合

  今年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当前,深圳正在抢抓机遇,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规划落地,加快高铁、城际铁路和城市地铁“三铁”建设,打造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根据有关规划,到2022年,深圳城市轨道通车里程将达到570公里,2035年将超过1000公里,届时全市绿色出行分担率超过85%。为加快建成轨道上的都市,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深圳不断创新,先行先试。

  2019年3月,由深圳市政府批准的深圳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圳铁投)挂牌成立,是深圳地铁集团下设成立的全资公司。深圳地铁由此成为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三铁合一”的轨道交通企业,这属全国首例。

  作为深圳投资建设国家铁路、城际铁路、铁路枢纽场站及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的主要平台,深圳铁投的成立翻开了深圳铁路建设崭新的一页:加速推动深圳区域高铁和城际网络建设,实现地铁和铁路的互联互通,促进国铁、城际、城市轨道交通“三铁”融合发展,探索构建铁路公交化运营体系。

  深圳轨道交通建设不断“提速”。今年6月,深圳自主建设的第一条城际铁路——穗莞深城际机场至前海段正式开工;深汕高铁、深惠城际铁路、深大城际铁路、龙岗至大鹏支线城际铁路、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等5个铁路项目,也将于今年底前全面开工。

  此外,深圳也在积极谋划对外高铁新走廊。在东部方向,加快规划深圳至深汕特别合作区高铁;新增规划深圳至河源高铁,衔接杭州至广州高铁。在中部方向,规划广州至深圳第二高铁,衔接广州至永州高铁,形成深圳联系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新通道。在西部方向,新增深圳至南宁、深圳至肇庆高铁,加快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建设,打通深圳面向大西南的战略通道。

  深圳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辛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发展迎来新机遇。总书记的讲话为深圳发展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增强了加快深圳铁路建设的信心和动力。接下来,将聚焦“双区建设”,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规划建设,形成“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开通一批、递次推进”的高速发展局面,到2030年力争建成“2个1000公里”的目标,积极打造“轨道上的城市”和“轨道上的都市圈”,满足市民高品质出行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促进深圳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搭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效便捷客货运输通道。

  学习借鉴海南自贸港、上海临港新片区经验

  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王振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重要的是推动规则衔接、促进要素流动。

  具体而言,在王振看来,推动前海合作区开放发展的核心意义在于进一步推动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包括围绕着企业的准入、准营、事中事后监管三方面来开展。他建议,前海应当探索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围绕着服务香港的角度,从文化、医疗、电信还有教育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对港以及对外资的开放程度。而事中事后监管,核心意义在于建立信息+信用+沙盒+披露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贸易管理制度创新方面,王振认为核心应当围绕两个方面: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货物贸易可以依托前海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学习借鉴海南自由贸易港、上海临港新片区经验,进一步探索建设特别综合保税区,试行货物贸易‘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海关特殊监管制度。”

  同时王振建议,还可以联合香港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建立统一的关税制度,“前海核心的使命是服务香港。打通货物贸易方面要素流动的核心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前海可以在打造关税同盟方面联合香港做进一步探索。”服务贸易方面,则要建立对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CEPA框架下全面对港服务业市场开放。

  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王振建议在前海合作区探索建立离岸金融特区,充分借鉴香港的经验,在金融创新领域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规体系,积极吸引香港的高层次人才来前海创新创业。“核心就是建设前海离岸金融特区,在资金自由流动方面探索‘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安排。”

  而对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国家更多地赋予了科技创新的使命。过去的合作区深圳园区内,在科研创新上基础较为薄弱。一年多来,在国家、省、市的关注重视以及港方热情参与和支持下,目前已经落地以及正在引进的项目达到126个,对于合作区深圳园区乃至福田区的科研创新实力都带来了重大变化。

  随着区域创新创业潮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便利科研人才跨境自由流动更为关键。王振认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新型特殊经济区,要积极抓住国务院授权深圳拓宽特区立法权的机遇,积极在人才出入境等领域,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做好配套法规的保障。

  而对于市民最关心的民生领域,王振认为想要更好地服务好港人,未来深圳需要在教育、医疗、居住这三个领域做出更重要的安排。就教育领域而言,应当进一步拓宽学历学位互认的范畴,“尤其是专科学位领域,可以吸引更多香港青年过来。”

  统筹:南都记者 傅静怡 采写:南都记者 程洋 邱墨山 卢亮 张小玲 程昆 朱倩 李榕 张艳丽 张馨怡

图片新闻
Copyright©2020 深圳智库联盟版权所有        承办:深圳智库联盟秘书处       备案序号:粤ICP备20058290号-2       网站访问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