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登录
关闭
新用户注册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员动态 >详情
肖耿: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将让港企“如鱼得水”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 2020-11-26    【字体: 放大  缩小 】

  “广东可以让‘海水’与“淡水”共通,促进港人港企在内地‘如鱼得水’。”秋日的东莞阳光和煦,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上,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实践教授、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近年来,肖耿主要从事实证和政策性研究,探讨中国企业、金融及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为内地和香港的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分析与建议。他曾应邀作为联合国开发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顾问,参与有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研究。采访中,他多次以生动形象的譬喻、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他理解中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

  南方日报:您对“十四五”期间广东金融业发展的定位、思路及主要任务有何建议?

  肖耿: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个背景之下,我认为广东承担了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因为广东不仅毗邻香港,而且是中国最开放、最市场化的区域之一,与全球供应链紧密相连。广东作为全国GDP最高的省份,消费及生产占比都较大,在内循环中有重要位置;其次,中国的离岸金融市场非常独特,因为我们有香港、澳门,而广东不仅有地缘优势,而且拥有前海、横琴、南沙三个自贸片区,这有利于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因此,我认为,“十四五”期间,广东在岸金融、离岸金融和跨境金融等方面都大有可为。

  南方日报:广东应如何推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

  肖耿:金融系统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货币,货币的背后包含着制度、法律和监管等一整套系统。例如,人民币背后则有我国庞大的内循环体系;港币背后是国际化、法治化和全球领先的竞争力。长期生活在港币生态圈中的港人和港企业在与内地合作时,仿佛从海水游入淡水,需要进一步融合。我们发现,一些香港企业、外资金融机构在前海、横琴、南沙等地仍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基于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在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监管的新形势下,通过数字技术加大人民币与港币在两地的使用和流通,让“海水”与“淡水”共通,促进港人港企“如鱼得水”。这对广东和中国的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全球化,以及“一国两制”的新实践都大有裨益。

  南方日报:广东应如何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金融营商环境?

  肖耿:广东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近期中央发布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文件,更是给给予了深圳大量自主权,期望探索出一套接近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政府运作模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香港进一步紧密合作。广东如果要在创新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必须为顶尖人才和企业营造更加国际化、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这其中,地方政府的服务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将香港的一些优秀做法引入内地,创造更加融合的营商环境,相当于把“海水”引入“淡水”中。我认为,一个国家不仅可以有两种政治制度,也可以同时拥有“海水”和“淡水”两种金融体制,这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

图片新闻
Copyright©2020 深圳智库联盟版权所有        承办:深圳智库联盟秘书处       备案序号:粤ICP备20058290号-2       网站访问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