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外溢、高房价、高成本……这诸多争议已然成为一线城市、中心城市高速发展之后不得不面临的共性考验。这其中,深圳是当然的一极。无论是从发展速度、经济体量、人口密度等维度,还是创新的能力、质量与影响力,深圳都需要面对和回应社会对其改革再出发进程背后的这些核心问题的关切——是否产业外溢就必然意味着产业“空心化”?是否综合成本高企就一定难有破局之路?当中心城市的产业链上的部分功能外溢至周边地区,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心城市产业和创新的“空心化”?
5月19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今年深圳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深度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加快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
深圳原副市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表示,以单一城市论GDP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的应有之义。
唐杰认为,舆论热议的深圳高房价问题,背后有高人口密度和高经济密度造成土地稀缺性的客观原因,需要从城市群的角度讨论和解决这一问题。深圳要与珠三角周边地区加强联系,向东与惠州、向西与中山、向北与东莞连通,构建大都市圈,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发展机遇。
制造产业留在大城市仍然是一种工业化思维,制造的一端迟早会从大城市转移出去,并且与大城市相隔不远。大城市的功能不是制造,而是创造,深圳的增长真正依靠的是大量创新产业、新兴产业。深圳推出的产业用地,很多是通过集约化再使用的二次开发获得的,而二次开发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低端产业慢慢走出去,高端产业引进来,这样深圳的产业才能不断升级。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郑宇劼表示,在全球的创新坐标中来看,以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东岸的创新是以硬件创新为特色的,建立在强大的电子供应链支撑之上,所以需要有大量专业化分工的制造工厂进行支撑,否则创新会失去依托。“这样的工厂留在深圳,和去东莞、惠州有什么区别?当我们讨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时,不应该只是基于深圳自身的产业布局,而更应该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层面,或者至少要从深圳都市圈内的深莞惠这几个核心城市整体框架上来观察和思考。”
郑宇劼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核心是破除传统行政区划观念,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作和利益共享机制,真正实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和市场一体化,才能解开中心城市的所谓“空心化”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