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登录
关闭
新用户注册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员动态 >详情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研究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布日期: 2021-05-25    【字体: 放大  缩小 】

  近一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至少有17所新高校正在加速建设中。目前来看,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建设的高校中,主要分三种类型:其一,自主建设,如佛山城市大学、东莞的大湾区大学、中山科技大学;其二,和香港、澳门的高校合办,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其三,和北方的知名高校合办,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等。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是大湾区人力资本和创新动力的保障,也是贯彻区域高等教育“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培育我国开放竞争新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需要。本期文萃对部分学者关于大湾区高等教育的研究进行汇编,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是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卢晓中、秦琴在《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04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办学自主权研究》一文中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一个既具地理意义,又有社会意义的区域概念,其如何治理是值得关注的新论题。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是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一个重要战略选择,在发展路向上,既有政府强力主导而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态势,也有粤港澳三地历史原因和现实需求形成的自下而上的发展基础。就后者而言,高校依法落实并扩大办学自主权是促进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合作、集群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目前,内地高校在办学自主权上的缺失,以致难以形成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和各主体“主动而为”的内在动力,需进一步处理好政府统筹协调与高校自主办学的关系,在招生、学科专业设置、经费管理与使用、合作办学、科研管理、人事聘任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改革,进一步扩大或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为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提供必要支持。

  完善全球人才引进机制,填补人才供需缺口

  李楠、刘晓琪、时芸婷在《广东经济》2021年04期《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文中认为,打造人才高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环节。要完善全球人才引进机制,填补人才供需缺口。第一,建立湾区人才引进专项工作小组,加强区域间人才引进政策的协调,突出区域特色,改变现存的人才引进政策同质化现状。第二,重点完善国际优秀人才引进体系,既要有针对性地出台子女入学、医疗保障、配偶就业等实施细则,也要完善国际优秀人才的使用机制,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以及实验室使用方面逐步放宽条件。第三,学习发达国家全面引才的经验,要引进不同族裔的优秀人才,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具体而言,要鼓励地方政府和高校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活动,吸纳海外高学历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第二,鼓励粤港澳大湾区内现有的跨国企业通过并购、投资、在外建立研发基地等方式,聘请当地高层次国际创新人才,实现人才“就地利用”。第三,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远程交流工具、建立虚拟科研组织等方式柔性引才。

  遵循“交流合作——制度体系——精神文化”这一普遍范式推进

  王志强、张海军在《大学教育科学》(网络首发)2021年第3期《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实践逻辑与未来关切》一文中认为,实践发展需要学术研究的理论关切与科学前瞻。从实践逻辑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基本遵循“交流合作——制度体系——精神文化”这一相互作用且总体递升的普遍范式推进。从研究进展看,关于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研究已经突破前期小规模碎片化状态,正在朝着系统性、多样性方向迈进并取得丰富研究成果,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大幅度拓延的空间。面向未来,需要按照“交流合作——制度体系——精神文化”的实践生发逻辑,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现实需求,从交流合作形式、制度体系建设和精神文化凝练等维度的真实性需求出发挖掘和设计研究主题,运用多维度视角和多学科方法寻求各类问题的精准性解答方法。


图片新闻
Copyright©2020 深圳智库联盟版权所有        承办:深圳智库联盟秘书处       备案序号:粤ICP备20058290号-2       网站访问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