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登录
关闭
新用户注册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员动态 >详情
杨政 陈玮男:关于加强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今日海南        发布日期: 2021-06-11    【字体: 放大  缩小 】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特别提出,要促进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下称“大湾区”)联动发展。按照《总体方案》,海南将在2025年前适时启动封关。一旦封关,自贸港“一线”将逐步完全放开、“二线”将高效管住,海南必须思考如何通过大湾区与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市场实现联动,才能保证自贸港生产生活平稳有序过渡,同时实现“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目标。

港区联动的必要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自贸港与大湾区形成联动发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推动自贸港与大湾区联动发展,可以促进双方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大湾区7200万人口,GDP1.68万亿元,10万亿元资本总量,不仅可以为自贸港提供广阔的腹地市场,还可以凭借其制造业、科技、人才优势,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医疗健康等领域,为自贸港提供所需的产业支撑;另一方面,海南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面向印度洋、太平洋开放的重要门户,大湾区通过自贸港可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联系,助力中国企业、中国产品、中国品牌、中国服务“走出去”,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自贸港农产品工业品内在需求缺口要求与大湾区形成紧密联动关系。海南在农产品领域尚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存在较大缺口。根据省粮食部门的数据,每年海南从岛外购进粮食约300万吨,考虑到“十四五”末期可能新增常住人口250万和入岛旅游人次达到1.2亿/年,届时岛内粮食缺口将达到500万吨/年。根据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海南夏秋季蔬菜自给率只有40%左右,从消费量分析,海南常年从外省调入的蔬菜总量约80万吨,占全省全年蔬菜消费量的50%左右。海南在工业品领域亦存在较大缺口。2019年主要工业品中,金属矿石进港272.28万吨,出港9.39万吨;化工原料及制品进港619.04万吨,出港398.84万吨;有色金属进港5.35万吨,出港2.58万吨;轻工医药产品进港299.99万吨,出港259.40万吨。金属矿石、化工原料、有色金属、轻工医药进港量远大于出港量,缺口明显。

  自贸港交通基础设施存在堵点,亟须提升一体化水平。琼州海峡连通海南、广东两省,位居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列。从货运总量来看,海峡轮渡因价格优势和装卸便利,支撑了90%以上的海南岛生产和生活物资运输,成为海南民生发展的“生命通道”、琼粤经济联通的“黄金水道”。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建设,理顺琼州海峡轮渡运输体制机制,对于大湾区和自贸港联动至关重要。目前两岸企业属性不一,国有和私企参差,两岸3个港口(除铁路滚装外)的3个调度中心未能实现集中统一调度,气象、交通、海事、旅游等多方信息也未实现全面共享,港航企业运作不集约。两岸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时序不统一、泊位数量不对等,影响了海上运输效率。两岸没有统一的运输信息共享平台,造成了进出岛车辆、旅客出行缺乏计划性,高峰期容易拥堵。

  自贸港与大湾区制度的衔接不畅阻碍人才、技术和资金自由流动。自贸港与大湾区在开放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上具有较高相似度。例如,高端和紧缺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跨境资金流动的金融政策等。目前两地政策同质化竞争大于互补和衔接,造成双方高端人才和外籍人才流动工作机制无法建立,对于促进双方科研和经贸合作不利。双方在高端人才认定、落户积分互认、国际人才居住天数互认、便利化出入境政策、知识产权合作、资本市场衔接等方面还有较大合作空间。

  由共青团海南省委、共青团广东省委、海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广东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走进大湾区·携手共发展”琼粤青年企业家推介交流活动 

自贸港与大湾区联动发展的建议  
一、以畅通货物贸易为基础,共建交通物流枢纽

  一是加快琼州海峡枢纽建设,实现港航南北岸一体化整合与运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领下,未来自贸港必须重视畅通内循环,而琼州海峡目前是内循环最重要的海运枢纽,应以资本为纽带,加快建立合作共享机制。建议促成海口与湛江两市政府及两地港口航运运营企业尽快就投资合作和利益共享问题取得共识。以海峡股份上市公司为平台,通过资产并购、股份增发对海峡南岸的码头和航运企业进行资产整合,实现南岸一体化;在此基础上,由属地政府出面协调,对北岸码头和航运企业进行整合,实现南北岸一体化。南北岸资产一体化形成后,再进行人员、管理、运营的一体化,打造两港统一的调度及运营平台,对琼州海峡过海的所有船舶进行统一调度,最大限度缩短船舶进出港和等待泊位的时间。

  二是着眼长期谋划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彻底打通咽喉要道。目前,自贸港90%的生产生活物资需要通过琼州海峡输送,遭遇大雾、台风等极端天气,琼州海峡通航能力受到极大影响。根据交通部门预测,到2035年琼州海峡通航将达到运力瓶颈,制约海南自贸港的经济发展。因此,建议尽早启动琼州海峡跨海海底隧道建设。建设琼州海峡跨海隧道,可以克服海南交通体系“卡脖子”问题,使海南接入全国高铁网和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彻底结束海南“孤岛交通”的局面。建成跨海通道后,高铁将拉近自贸港与大湾区城市的时空距离,以250/km的时速计算,海南两小时左右就可到达大湾区核心城市,自贸港和大湾区的人才、科技、服务资源可以实现有效互联互通。 

二、以加强服务贸易合作为方向,共商开放规则、规制、标准,打通制度堵点

  一方面强化港区服务贸易制度协同合作,让联动合作进一步落地。大湾区在教育、医疗、金融、研发、商务服务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领先优势,是建设中的海南自贸港所缺乏的资源。因此,建议海南自贸港率先与港澳对接,建立以信用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管理体系与资格互认体系,允许符合港澳标准的服务业企业、具备相关职业资格的人员,在海南自贸港备案审核后直接开展相关业务活动;借鉴港澳经验,率先在服务行业实行“标准制+承诺制”的投资制度,港澳市场主体对符合相关要求作出承诺,即可开展投资经营活动;加快推进产权保护制度化、法治化,并逐步加强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对接,形成产权保护的合力;做好自贸港与大湾区在税收制度、人才制度、产业政策上的协同性,尽量缓解自贸港和大湾区的税收冲突,形成优势互补的政策衔接。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自贸港与大湾区人才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一是共同制订人才双向认可清单,推进自贸港与大湾区职业资格与资历全面互认。二是全面推行“一签多行”政策,形成大湾区与自贸港两地人才流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港澳人员提供投资、经营、纳税等咨询、指导服务,让港澳人才能够更方便到大湾区就业创业。三是鼓励和支持自贸港和大湾区青年在科技创新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四是将部分优秀大湾区公务员队伍借调到海南,提升海南公共管理人才梯队的稳定性和对当地的熟悉性。五是建立统一的海关查验监管和卫生防疫检验平台,最大限度消除非关税壁垒,并在自贸港和大湾区探索制订针对港澳的豁免查验商品目录或企业目录等。 

三、以平台建设为体制机制保障,政府学界企业共建利益沟通和协调平台

  一是政府牵线搭台、企业扮演主角、智库研究支撑,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在“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和“海南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工作小组”之间建立日常工作推进机制,确定合作领域和年度重点工作,并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发挥协调作用;搭建政府、学术界、企业之间长期可持续的沟通桥梁,坚持决策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市场化需求相结合,高效配置智力资源,实现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的互联互通。

  二是探索互建产业飞地和商贸物流园区,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在琼粤战略合作协议基础上,海南要大胆试、大胆闯,建设发展“飞地经济”。自贸港重点发展的三大鼓励类产业需要基础工业产业、重化工产业的支撑,这些产业可与粤西等地合作共建飞地产业园的形式,按照“合建园区分别管理”“共建园区共同管理”“租借园区自我管理”等多种模式,以土地置换经济发展空间。合作方式可以参照“深汕合作开发试验区”的税收和利益分配机制。



图片新闻
Copyright©2020 深圳智库联盟版权所有        承办:深圳智库联盟秘书处       备案序号:粤ICP备20058290号-2       网站访问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