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深汕合作区挂牌成立。2017年9月,经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深圳正式接收深汕合作区。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揭牌,合作区正式成为深圳第“10+1”区。深汕合作区用地468平方公里,其中可用土地大约245平方公里,与早期用地仅300平方公里的深圳特区规模相当。深汕合作区在第10个年头迎来了比亚迪汽车进驻,深汕合作区的建设进入快车道,一个“小深圳”呼之欲出。
01 一则消息牵出“小深圳”影子
过去这个周末,深圳知名企业比亚迪有个重要消息。比亚迪投资50亿元,产值100亿元的汽车项目落户深汕合作区。深汕合作区开发的第10年,比亚迪汽车落子深汕,是大件事。在笔者看来,投资不仅仅是增长,更是风向标。比亚迪进军深汕,深汕合作区建设将进入新阶段。深汕合作区与深圳中心区的同城化将加速,“小深圳”呼之欲出。
02 一条高铁拉近深汕合作区,从此多了一个“小深圳”
深汕干了10年,但现时两地时空距离并不小。从深圳中心区到深汕合作区足足有120公里;从最东边的坝光收费站出发,驱车要1小时、约70公里才能达深汕合作区管委会。
所以,2015年深圳提出要在250公里时速的厦深铁路之外再建一条高铁客专将深汕拉入半小时生活圈。2020年12月,至深汕长130公里、投资额485亿的高铁开工。
深汕高铁专线一通,深汕合作区20分钟到半小时就能直抵深圳中心区。畅想一下,高铁通车那时候的深汕是不是就是深圳的后花园?深汕的建设,就如同“小深圳”的建设?
03 “小深圳”集群一两个产业
不必讳言,在比亚迪汽车进入深汕前,深汕到底搞什么产业,举棋不定。过去5年,深汕特别合作区探索“飞地”发展模式初见成效,机器人及装备、建材及装配式建筑、数据中心等产业项目落地。按照深圳官方网上披露,“聚焦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生物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等对深圳未来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是装到篮子里的都是菜、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大产业。
今年元旦,笔者与故乡是海陆丰的好友一起实地走访了深汕合作区。走马观花的感觉只有一个,深汕那么点大的地方,远离深圳中心区,不如聚焦一个产业,例如汽车产业。元旦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投产,深圳比亚迪汽车规模接近世界500强,不如把深圳汽车产业聚焦集群到深汕!汽车产业链够长、规模够大,足可以支撑成深汕成为一座现代化汽车城。又或者,深汕聚焦“黑科技”,在深汕这样远离都市喧嚣、滨海之地耐得住寂寞、潜心十载、二十载全力解决“卡脖子”大事。
新近颁布的深圳“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深汕产业定位来了个大转弯。纲要明确提出,深汕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可见,以往诸多的多产业定位已退出了深汕舞台,航空航天产业突然出现在了深汕定位中且排名第一,其次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从全球看,航空航天产业是一个正在成长的高技术产业。随着中国北斗组网成功、美国私人航天商业发射频频,航天商业机遇开始浮现在世人面前。深汕“十四五”错位主城区支柱产业而定位首推航空航天产业,是深圳角逐全球新兴产业战略新机遇的重大部署。
新能源汽车产业亦属于深汕“十四五”定位的先进制造业中的一个大产业。新能源汽车是替代传统燃油车、支撑未来15年以上发展周期的大产业。中国“双碳”战略目标明晰,欧洲更加激进,美国急起直追,国际趋势一目了然。汽车产业,背后是汽车技术的不断迭代,人类对汽车的酷爱自汽车诞生以来就没变,因此汽车产业其实没有衰退,衰退的是僵化的、落伍时代的汽车企业。2020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倍增,传统燃油车出现近1成的减速。深圳比亚迪7月销量中88%是新能源车,新能源车销量暴增2.6倍、月销达5万余辆,创造了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月度销量的新纪录。同期,绝大多数汽车大厂的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不足10%,多数在5%左右。可见,比亚迪在行业的领先地位。因此,此次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大手笔进军深汕,对于深汕顺势打造新能源汽车城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小深圳”是不是打造一座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之城?汽车电子占整车的成本近40%。深汕具有齐聚汽车芯片、三电系统等汽车全产业链的空间和成本优势、出口运输出海优势。产业链条件已然具备,如A股半导体上市公司闻泰科技日前公告,其已完成并购英国第一大半导体晶圆制造大厂,该厂是汽车半导体的世界级大厂;此前闻泰科技已有项目落地深圳,具有落地深汕扩产的潜力。惠州德赛西威ADAS自动驾驶系统可提供产业链配套。本周末另一个消息是深圳国资正式入主方正微电子,破产重组的方正微电子—半导体公司从此改名换姓归属深圳,方正微电子的晶圆研发制造、升级换代落子深汕合作区行不行?深汕聚焦各类新能源汽车,沿产业链引进国内外大中型企业,链接全球汽车新技术迭代,为“小深圳”持续注入活力,一座新兴产业特色鲜明的新城可成。
深圳高科技产业立市,IT和生物医药等日趋成熟的高科技产业存量都已有一定规模,不需深汕合作区来锦上添花。例如IT产业是深圳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其核心基地在深圳南山和龙岗,最近又新布局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生物医药在南山和坪山规模较大,最近又在大鹏新区新布局了坝光国际生物谷。如此,深汕没有必要再去搞IT和生物医药。
04 市民需要易亲近的“小深圳”
对深圳市民而言,130公里外的“小深圳”,与广州同距离。广深之间早已有和谐号、高铁拉近了双城距离;然而,即便如此,两市居民尚不能感到两地同城的便利。广佛为两地同城化积累了丰富经验,日本轨道上的城市,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轨道上的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这都在向世人昭示,通过轨道技术手段达成同城化是一个大趋势。
如何加速“小深圳”与深圳中心区的同城化?还需在这些方面发力:
一是“小深圳”的建设要有深圳起点、深圳标准和深圳质量。深汕合作区要以现阶段深圳中心城区作为建设起点进行谋划和实施,要使得两地在营商硬环境和软环境,城市质量,生活质量等方面没有高差,成为广东东部接轨深圳的一个卫星城“小深圳”。
二是继续抓紧加强两地快速交通联系。现有一条高速和厦深铁路,在建深汕高铁,规划了深汕第二高速。如此,高速和铁路形成了双备份,搭起了两地联系的大通道。从日本城际之间的联系看,深圳中心城区与“小深圳”之间的联系,还需要提供更多速度与票价差异化的轨道交通,丰富往来两地之间的交通选择,比如建设普速城际铁路,联系惠阳和汕尾城区乃至深圳大鹏、坪山的轻轨或地铁等。
三是适时开辟海上航线。发挥深汕合作区滨海特点,“小深圳”可通过海上航线,日常联系大鹏半岛、大小梅沙、蛇口和香港,便捷市民通过游船前往深汕。在商务往来频密之后,可开通“小深圳”直达香港机场的国际通道。
四是出台政策增强市民对“小深圳”认同感。现阶段,有必要营造“小深圳”区别于中心城区的政策高地,如“来了就是深圳人”的落户政策、安居政策、义务教育学区政策、创业创新政策、两地通勤交通补贴政策,等等。如此,深圳企业家和市民高度认同了深汕合作区作为深圳的后花园,“小深圳”将会迎来与中心城区比翼齐飞、持续旺盛的发展活力。
五是建设深圳到深汕合作区的连绵城市带。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对沿海发展主轴东部的资源投放,重点支持惠州沿海沿线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深圳加快东部地区建设,形成深圳东部到深汕合作区、汕尾市区和汕头市区的连绵城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