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2021榜样的力量智造之光先锋榜——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论坛”在广州塔举行。来自政银媒企研的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为广东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提速助力。
论坛上发布《新机·先机—— 2021 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研究报告》,该报告由南方日报社·南方经济智库、南方城市智库联合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对广东数千家企业展开问卷调查分析,对近百家重点企业实地走访深入调研,共同研究编写而成。
《报告》认为,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正在化危为机、逆势而上,突出体现在国产替代迎来机遇、供应链安全重要性更加凸显、新经济在多重挑战中生机勃发等三个趋势。
国内大市场加快构建,国产替代迎来新机遇
对比百年来特别是三十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能否将土地、劳动力为核心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而这集中体现在其现代产业能否及时更新、优化、升级上。
调研发现,短期看,受疫情冲击,东南亚部分工厂遭遇停工潮,部分订单回流我国。
数据显示,从2020年的防疫物资到2021年更加普遍的万千商品制造,广东在内的中国制造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凸显:广东在2021年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6.03万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出口3.68万亿元,超过全国五分之一,同比增长19.3%。
《报告》认为,从长期看,海外供应不稳和部分订单回流正在倒逼国产自主研发和自主生产,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
比如,全球“缺芯”对广东的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冲击,但也为国产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2021年6月,深交所正式受理了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创业板上市申请,其背后正是该公司在车用功率器件等领域的快速发展。2021年前三季度,广东新能源装备、生物药品制造、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同比分别增长27.3%、43.1%、24.6%。
调研发现,广东在内的中国制造的国际作用更加凸显,成为了世界商品的供给中心,这为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的迎头赶上乃至弯道超车打开了机遇窗口。
广东是塑料制品的重要生产区域,但是长期以来多种关键设备、零部件依赖进口。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方面持续10年在伺服控制、伺服驱动,在视觉、算法上不断沉淀技术积累,研发的全电动注塑机比油压的节省七成用电,预计2022年量产;另一方面推出多个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的工业设备售后并将设备数据反馈给企业内部供应链,推动产品迭代更新。
数据显示,广东中小企业中,进入工信部第二、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合计超400家,数量接近全国的十分之一。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分析认为,“小巨人”企业在广东不断涌现,主要是得益于成熟的市场环境与适宜“小巨人”发展的产业生态。
脆弱中的再平衡,供应链安全更加关键
以全球化分工生产、贸易往来、金融服务以及信息交流等为基础的世界经济已经形成彼此嵌套、紧密相连的复杂网络。《国际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全球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35.7万亿美元,接近当年全球GDP总和的一半。
入世20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产业的兴起,一个国际供需循环逐步形成:中国制造+巴西等国家提供原料+发达国家消费。也正是在这个宏观背景下,广东借助靠近重要海运航线和香港金融中心等区位优势,以及价格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从而大踏步实现工业化。
然而,疫情之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都遭受冲击和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疫情和大国博弈让经济安全和收益的权衡更加凸显,全球供应链存在变短、变平的趋势,因此要加大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更加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
调研中发现,作为全国第一大省的广东,无论是政府还是各领域的“链主”企业,都在主动对接协调,不断巩固和增强产业链韧性。
在这背后是广东产业发展基础雄厚的底气:已形成7个产值超万亿产业集群,其中,5G产业和数字经济规模全国第一;2021年上半年,十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19576.46亿元,同比增长16.9%。
调研走访重点企业、港口和政府部门发现,广东重点通过保集装箱供应与促港口流转“双管齐下”,全力稳定国际物流链供应链,一方面,2021年1—8月,广东出口集装箱同比大幅增长4.2倍,另一方面,广东省内海关推广“两步申报”“提前申报”改革,进出口整体时间大幅缩短。
与此同时,《报告》还认为,海运价格暴涨下,中欧班列发展进入历史转折点,国际物流网络格局向“陆海并举”转变;多式联运迎来广阔发展前景,从单一依赖海运向多式联运的弹性供应链模式转变。
展望未来,《报告》建议广东进一步推动“链长制”发挥作用,从全产业链层面确定重点保障的原料、能源、电力等供应,最大程度减少产业链波动乃至停顿,提升产业链韧性。
数字化绿色化加快推进,新经济蓬勃发展
《报告》认为,产业如人,都有诞生、发展、繁盛与衰落,其生命周期有长有短,但都必然面临新旧更替。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就必须紧紧抓住产业变革的机遇,让传统产业降本提效,让新兴产业蓬勃生长。
调研显示,广东新经济在多重挑战中生机勃发,这突出体现在数字化与绿色化的两大趋势上。
广东是制造大省,制造业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战场。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怎么走好走实,关系到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调研团队走访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制造业大市发现:龙头企业数字化战略正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甚至产业集群数字协同发展;广东4家国家级双跨平台发挥重要的支撑赋能作用;揭阳聚鲶工业科技等初步探索出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难题的新模式;打出制造数字化转型政策“组合拳”,广东政府部门全力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数字化让产业降本增效,绿色化则同时为企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报告》认为,碳排放广泛存在于能源、工业、交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作为发展模式要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转型。
“社会经济的发展路径,要从注重当前经济发展转向更加注重长期整个系统的可持续调整,并特别注重将碳排放作为新的发展尺度。”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袁文平表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大力完善配套措施,配套一揽子的经济刺激方案。
对此,广东已积极行动起来。以南方电网为例,未来10年,将新增新能源装机2亿千瓦,占比提高22个百分点。2030年,南方电网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将提升至65%,发电量占比将提升至61%。
调研显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广东将以综合能源服务为着力点,积极推动电能替代等能源消费新方式,预计2021年全年实现替代电量不低于167亿千瓦时。
产业集群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形态。2020年9月,广东提出打造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先进产业集群。如今,战略性产业进群已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主要推动力,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合作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