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1年12月7日,在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视察前海9周年之际,深圳前海举行“潮头风正劲,扬帆开新局——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成果发布会”。会上透露,自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前海方案》)以来,前海已推动1/3以上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进展,实现良好开局起步。站在“黄金十年”的启程点上,前海如何更好地扬帆起航?“大前海”如何以“点”上突破释放强大战略效应?下一步深港合作的核心是什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代行院长、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接受来自《南方日报》、《南方+》的专访,并对以上问题给出了他的解答。本文内容整理自该专访。
对前海来说,不止是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更要有承担国家现代化的责任感。
“双城经济”要讲合作,规则非常重要。我们要思想解放,将香港很多先进规则直接适用到前海、深圳,甚至整个大湾区,特别是对那些已行之有效、被国际接受的规则,甚至可以在接受的基础上做加法,面向世界,让新的规则走出去。
前海成不成功,内部改革只是其中一面,更重要的是能否成为国际的一部分。这个“枢纽”不是作为“香港走向内地”或者“内地走向世界”的跳板,而是成为世界产业链、商贸链里的枢纽。
前海的使命不只是红利和机遇,更多的是责任
问:今年9月《前海方案》正式印发,前海面积扩大8倍,拥有海陆空铁“顶流”配置,“黄金十年”大幕就此开启。如何看待国家此次的谋篇布局?
郑永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定要意识到,《前海方案》不光是前海、深圳和广东的项目,而是国家项目。对前海来说,也不止是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更要有承担国家现代化的责任感。
前海的初心是什么?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视察前海时就说过“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这是前海最合适不过的定位了。前海既要做香港跟内地融合的链接点,也要做中国面向世界的关联点。
深圳是中国和世界的制造业中心,香港是金融服务业中心,要把两个城市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发展,同时胸怀世界。前海这次扩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扩区,背后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新“制度创新”。扩区可让前海制度红利和发展成果延伸,再通过延伸,扩散到其他地区,是一种共享经济,甚至也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深港合作,要强调规则对接
问:深港合作由来已久,目前合作进入了哪个阶段?特别“对接港澳”是前海的核心使命,新起航的“大前海”最该从哪个方向突破?
郑永年:早期深港合作的目的在于促动经济发展、互利互通,当前则更强调“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要在国际社会真正崛起,还是要实现规则的崛起。如果说深圳前40年主要是粗放型发展的话,下个40年就要高质量发展;如果前40年主要是国际资源流入,今后则要在自身可持续发展基础上走出去,包括资本和规则。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九个城市的规则,如投资、贸易、税收、土地等政策都不一样,如果规则没有统一起来,则会成为发展的弱点,甚至陷入不良竞争。而规则的统一则会大大促进劳动生产力的释放。
所以“双城经济”要讲合作,规则非常重要。香港是开放的经济体,不仅是在国际仲裁、法律、金融、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生活规范体系如社会组织的管理等领域规则也很先进。规则对接过程中,我们要思想解放,将香港很多先进规则直接适用到前海、深圳,甚至整个大湾区,特别是对那些已行之有效、被国际接受的规则,甚至可以在接受的基础上做加法,面向世界,让新的规则走出去。
问:前海是目前深港紧密合作区,未来如何吸引更多本土港人、港企融入大湾区建设和增强国家认同感?
郑永年:前海11年开发开放,已吸引了一批港人、港企入驻。还没来的港人,有一部分原因是专业不匹配,香港的强项是服务业、金融、教育或医疗,而深圳是科技、制造业更发达,所以部分人存在专业不匹配问题,这可以理解。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制度对接还不够的问题。要为香港的劳动力搭建他们需要的平台,并且引入适合的规则,这才是真正的深度融合,否则香港企业引入后也不适应。目前这块的提升空间还非常大。如果能把香港服务业跟深圳制造业、科研优势对接起来,其他地方是无法与之竞争的。
对于“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我们不要理解为互不干预,而是两边的居民以及所有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都得互相融合,制度对接最终要走向制度融合,这是个大趋势。深港融合先是企业之间相互整合,但最终的融合应该是人心的融合,这是最重要的。
前海是世界产业链、商贸链里的重要枢纽
问:在新的历史阶段,国家赋予前海“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战略定位。如何看待这个战略定位?
郑永年:深圳的改革一直是开放状态下推进的,如果说以前是对外国开放,现在则要面向世界,要在开放过程中有更大的开放。
这两个定位其实都是“平台”,且不可分开。“改革”和“开放”是一体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没有内部改革能做好枢纽吗?如果不从枢纽这个目标出发,内部又怎么改革?所以两者要结合起来。
我一直认为,国家提出双循环,即国际国内双循环,并且以国内循环为主,这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但也不要因此错误理解为“内卷化了、不要开放了”。以内循环为主,并不是说外循环不重要。珠三角、长三角就是在开放的、全球化的状态下崛起的,这些沿海经济带还是要继续以外循环为主,不可能再封闭。
前海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典范。前海成不成功,内部改革只是其中一面,更重要的是能否成为国际的一部分。这个“枢纽”不是说只成为“香港走向内地”或者“内地走向世界”的跳板,这根本不足以概括前海的重要性。前海要融合香港、内地的制度优势,成为世界产业链、商贸链里的枢纽,所以前海要有改革压力。
问:去年年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和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在前海挂牌成立。前海未来要建立什么样的新型智库?
郑永年:智库就是要引领。什么是质量型经济发展?知识经济就是质量型经济发展,智库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因为发展到一定过程就需要有前瞻性政策的出现。深圳,尤其前海,下一步能不能走好,就要看智库能不能建设好。
我希望建立新型智库,要先行先试,要有吃螃蟹的精神。一是和中国其它类型智库不一样,要在运营机制、人才评级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二是不照搬照套西方智库制度,要有中国特色,一定要做能促进前海社会经济制度的创新型智库,对此我们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