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登录
关闭
新用户注册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员动态 >详情
郭万达:2022大湾区“软联通”看点:规则衔接
信息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日期: 2022-01-28    【字体: 放大  缩小 】

  去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在中央的支持下,横琴、前海开发开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

  那么,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有哪些新特点?过去一年,深港如何加大加深合作?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为两大战略定位的前海,将在2022年迎来哪些新的发展空间,并如何用好政策的“新红利”,充分释放“扩区”的强大规模效应、乘数效应?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博士近日接受南都记者专访,从多角度聚焦深港合作、前海合作区建设,并对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焦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2022年大湾区发展六大热点问题

  南都:请问,可以用哪些关键词来总结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郭万达: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

  第一个关键词是“轨道上的湾区”。2021年,大湾区轨道建设、基础设施的联通力度比较大。其中,广州和深圳两大枢纽在高铁、城际、地铁的建设力度正在加大。比如从广州至深圳的东西南北的城际交通联通的建设也在加大。而在高铁方面,有些新的线路在规划,有些已经建成。深圳往东莞城际都已经在开工在建设了,像深圳往珠海的深珠,在珠江口再建一座公铁两用桥,现在处于规划及论证当中。总体来看,轨道上的湾区,就是要实现“一小时交通圈”、“一小时通勤圈”。

  根据广东省的规划,构建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那么,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这将促使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一些核心的节点有可能半小时就能通勤,互联互通加强交通一体化衔接。

  第二个关键词,创新的湾区或科创湾区。大湾区在创新方面力度很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3月,国家批准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当前,深圳的光明科学城、东莞、广州等地都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六家大学都在大湾区有所布局,新型研究机构也积极进入大湾区。

  第三个关键词,是平台的湾区。去年,两个合作区的方案出来,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平台推到极为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发挥前海和横琴的核心引擎作用、带动作用。此前,深圳市发改委提出前海与中山翠亨、东莞滨海湾联合开发建设的课题研究,研究大湾区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这体现了前海平台的外溢作用。另一方面,大湾区9大内地城市都在谋划跟港澳合作一些平台,包括顺德、肇庆、惠州正在筹谋建设这类平台。

  南都:那么,展望2022年,您对大湾区建设有哪些思考和建议?

  郭万达:除了上述三组关键词外,我也想用三组关键词来对2022年的湾区建设进行展望。

  第一个关键词,规则的湾区。此前几年,大湾区的规则衔接、要素流动进展不是特别大。当前,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大湾区硬联通进展如火如荼,接下来更重要的就是软联通。软联通,实际上就是包括规则衔接在内的联通,而规则的联通又事关要素的流动。

  第二个关键词,市场一体化的湾区。过去几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个城市加大融合发展建设,未来仍有待于加大市场一体化的力度。

  第三关键词,都市圈的湾区。2019年湾区发展规划提及城市群的建设,而最近两年国家提出加快都市圈的发展与建设。与城市群相比,都市圈更强调超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在我看来,今年,都市圈可能会成为大湾区一个很重要的热点,这亦隐含了基础设施的提升等方面的要求。

  因此,展望2022年,湾区建设将延续“轨道上的湾区”、“创新的湾区”、“平台的湾区”等建设焦点问题外,还增加了“规则的湾区”、“市场一体化的湾区”以及“都市圈的湾区”等热点问题。

  政策红利驱动 大湾区四大效应凸显

  南都:2021年大湾区政策红利不断,跨境理财通亦顺利开通。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在哪些领域可以大有作为?

  郭万达:这些政策将对粤港澳大湾区带来四大效应。

  首先是平台效应。横琴与前海两大平台将发挥带动效应,相信未来会带来更多高水平的开放和更为全面的改革,能够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能够吸引更多高端资源的集聚。

  具体而言,前海更多是支持服务香港,而横琴更多支持服务澳门,同时前海和横琴亦面向世界,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带动作用、核心引擎作用,并带来平台效应。

  其次是联通效应。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多次提及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除了金融的互联互通外,未来联通效应还将扩大到其他的联通,诸如数据人才的联通、科研设备的联通等方面。

  此外,还将带来市场效应。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6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市场,既有内需的市场、也联通国际的市场。我们所谈及的通勤圈、市场一体化等方面,将促使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效应扩大、放大。

  最后,谈谈投资效应方面,随着平台效应、联通效应、市场效应等进一步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将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前来投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开放领域的深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将吸引到更多的外资进入。

  前海扩容带来三大新发展空间

  南都:具体到前海扩容方面,这对前海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2022年深港两地合作有哪些新的拓展空间?

  郭万达:在前海扩容以后,深港之间的合作会在三个方面得到加强加深。

  第一是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合作新空间。前海扩容后,可用土地资源更多了,产业发展空间更大了。此外,物流业原来有海港,现在再将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纳入,尤其是提出建设国际贸易组合港,实施陆海空多式联运、枢纽联动,意味着未来发展空间更大。

  前海合作区总面积从原来的近15平方公里增至120多平方公里,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以及合作拓展了更大的空间,诸如在科技服务、文化教育、知识产权、旅游会展等方面,有更多更大的合作新空间。尤其是海洋科技、海洋金融、海洋数据产业、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服务领域的融合发展。

  第二,金融开放的合作新空间。 前海在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提升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功能。过去几年,前海在金融领域做了很多跨境服务的尝试,未来会加强与香港跨境金融业务的合作,尤其在数字货币、跨境支付、金融科技等新业务方面存在诸多合作空间。

  第三,合作机制的新空间。深圳提出,将用好“扩区”的“新空间”,坚持1/3新出让产业用地面向港资港企。未来前海与香港如何在合作机制上更为紧密?另一方面是,香港北部都会区是2022年的热点问题,现在大家都研究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问题。我认为,前海与北部都会区合作的重点将会在产业对接、交通对接、平台对接等方面。

  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 深圳在三大领域大有作为

  南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之下,深圳可以在哪些领域发力,如何来发力?

  郭万达:在内外循环发展新格局方面,深圳将是很重要的支撑节点之一。

  深圳的开放比较早,产业也较早地融入到全球产业链当中。过去多年,深圳坚持走出去、引进来,这也走在全国前列。另一方面,深圳毗邻香港,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深港两地融合发展在双循环格局中非常重要。

  那么,深圳应当在哪些领域发力?

  第一,深圳应当在创新链领域发力,尤其是卡脖子技术等技术领域。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圳应该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

  现在,深圳提出了“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深圳要科技自立自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同时要考虑如何把国际资源、创新的高端要素集聚起来,并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家重要的科技中心以及世界人才基地等。

  第二,深圳可以在对接国际准则及标准、参与国际治理方面发挥作用,促进我国制度型的开放。

  要实现双循化,很重要的是与全球规则标准进行对接。诸如新兴产业发展的监管标准、供应链及产业链的标准、科研体制管理的标准等,如何与港澳对接,如何与国际对接?标准的开放、规则的开放等制度型开放也需要试点示范。以数字经济领域为例,深圳如何在数字规则、数字治理、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发挥试点示范作用,这对于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占领先机很重要。

  第三,深圳应当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作用。首先就是深港合作,其次是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联动,此外还包括海南等区域的联动发展。

图片新闻
Copyright©2020 深圳智库联盟版权所有        承办:深圳智库联盟秘书处       备案序号:粤ICP备20058290号-2       网站访问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