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走过的40多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也是一部精彩纷呈的人才奋斗史。人才已成为深圳最宝贵的资源、最核心的竞争力。那么,深圳如何“筑巢”,让孔雀继续东南飞?吸引各类人才来了后,又如何留得住?
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营商环境是第一要素。作为深圳的城市名片,营商环境是吸引全球优秀企业、优秀人才集聚深圳的首要因素。
近年来,深圳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营造优质平等经营环境、创新融资便利模式、健全市场主体权益保障机制等六大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深圳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是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深圳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日前,《深圳市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在全市范围内取消72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让全球优秀企业和优秀人才真真切切感受到深圳的城市温暖,在深圳创新、创业、就业能够享受最优的服务,创业“隐形成本”低,舒适度便利度高。
创多个“率先”,以政策引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圳围绕产业发展,全力集聚海内外创新人才,创下国内多个“率先”:率先进行人才立法,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率先建立人才住房制度。率先实行国内外同行专家主审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率先以立法形式在全国设立人才日、企业家日,设立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建成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打造人才激励阵地,表达城市对人才的最高礼遇。
深圳按照国内最优、国际领先标准,研究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及经济贡献奖励办法,“深圳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进一步向实体经济、创新人才倾斜。实施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税优惠政策,推进粤港澳职业资格认可先行先试,推动境外专业人才执业便利化。截至2021年,全市累计认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总数达1.78万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家、工作站(分站)127家,创新实践基地355家……源源不断的高层次人才爱上深圳,在深圳扎根奉献,是深圳保持活力的“城市密码”。
创新驱动产业,以产业留才
创新产业是第一动力。深圳强化以“产业留人”,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着力构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在创新产业方面,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细胞与基因(含生物育种)等未来产业,累计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64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6万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落地深圳,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向全球、全国展示了深圳产业的动向,也是向全球优秀的企业和人才抛出“橄榄枝”,欢迎全球所有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和人才来深圳创新创业。
优质的生活环境是重要保障。只有筑好“巢”,才能吸引“金凤凰”。近年来,深圳在政策性保障住房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同时完善提升高品质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建设国际化社区,打造“花园城市”“生态城市”“民生幸福城市”,营造一流的工作环境和人才生活环境。城市形象的提升、城市功能的完善也是深圳吸引全球科学家和创新人才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