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机遇、新动能,同时为办好《深圳社会科学》期刊“大湾区研究”专栏集思广益,8月2日,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组织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暨《深圳社会科学》‘大湾区研究’专栏选题策划会”。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交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深圳市委党校、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深圳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深圳社会科学》编委会主任吴定海发表致辞。深圳市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深圳社会科学》主编杨建主持会议。会议以“线上会议+线下会议”方式举行。
吴定海:粤港澳大湾区迈进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王玥)深圳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吴定海在致辞中指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机遇、新动能。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香港地位特殊,条件优良,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吹响了新的冲锋号,可以预见,在党中央的支持下,粤港澳大湾区将焕发新的发展动能,迈进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已经成为我国提升创新能力的排头兵,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能排在世界第一位的国家,中国正在向创新型国家转型,但与创新能力居于世界前列的国家相比,战略性、原创性、基础性创新能力不足,仍是中国经济、科技领域中的最大短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世界级创新平台和战略高地,是国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历史使命。特别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格局不断发生深刻调整,世纪疫情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遏制打压,使得要素流动受到诸多限制,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挑战。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集群,形成整体、系统、原始、集成创新能力,是大湾区提升整体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中国大国竞争博弈能力的必然选择。
张树华: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尹传刚)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政治学研究》主编张树华作了题为《把握时代大势、多维揭示“制”的内涵》的线上主旨演讲,就如何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作了论述。
他认为,“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没有先例可循,是在实践中加以锤炼并形成的好制度,必须长期坚持,没有理由改变。
他表示,对“制”要有多维深刻的认识,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避免制度泛化、制度僵化、制度效能弱化等风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以系统观和协同观发展制度体系,加强对制度建设与完善的集中统一领导,着力研究制度集成性创新。
一般来讲,制度在较长时期里具有很强的刚性和约束力。与制度的刚性互补,还要注重政策机制的灵活性。要推动系统协同集成效能的发挥,及时完善配套政策,补足决策、执行、监督、预警系统以及信息通路的短板、弱项,形成有效的动能转化系统,降低改革成本。
第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制度体系高效运转的生命线。
历史告诉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原因在于党能够在困难的情况下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和行动路线。在制度体系运转的过程中,正确的路线方针作为制度体系高效运转的生命线,必须长期坚持,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政策落地的配套措施和工作方法也要重视。
第三,良好的党风政风是激发干部队伍主观能动性、提升治理效能的催化剂。
当前,进一步激发全党特别是一线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决破除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干事氛围。
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长效运行的精髓。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尚空谈的精神,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蕴含的治理潜能,以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使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落到实处。要用好人民监督机制,吸纳人民群众意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凝聚民心。
陶一桃:增加区域经济韧性 推进深港合作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王玥)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陶一桃作了题为《深港融合发展与区域经济韧性》的主旨演讲。她认为,深港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通道的建立,而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则是构建制度通道的桥梁;深港融合发展的首要是营商环境的高标准接轨,而高品质制度环境的营建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
深港融合发展的核心在于增加区域经济的韧性,从而使深港不仅成为带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而且还要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国际风向标意义的强劲引擎,然而要形成这样一种发展格局,需要更加深入的改革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进。
经济韧性是指一个经济体在面临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情况下,防范、抵御各种风险以及及时灵活调整政策,开辟新的发展路径的恢复能力。一个富有经济韧性的经济体,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经济体,而一个富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经济体,必定蕴含经济发展韧性。
第一,从深港两地产业结构的特点来看,深港融合发展将以各自产业结构的优势,增强区域经济韧性,从而提升其抵御、应对外部冲击与风险的能力,拥有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源于内在产业结构的力量。
第二,从深港两地的社会文化氛围与人力资本结构来看,较高的开放度与国际化水平、较强的社会学习能力及城市的宜居性,都以潜在收益的方式在强化社会资本的同时增强区域经济韧性。
第三,从深港两地社会资本的契合度来看,深港融合发展将会以文化资本的制度力量,降低磨合成本,减少协调成本,节省交易费用,提高认知共识,从而产生“文化增长资产”的同时,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经济韧性。
陈家喜:完善治理体系 提高治理能力 增强治理效能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王玥)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家喜作了题为《提升治理水平是决定香港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的主旨演讲。他讲到,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拥有融汇中外的独特优势。香港有着国际公认的良好商法体系以及开放健全的数字基础设施,是国际人才的汇聚地,以及国际公司在亚太的总部集聚地。
为此,香港应当继续发挥好国际化优势, 担当好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超级联系人”角色,打造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利用自身的基础研究实力,国际化人才众多、金融体系健全的优势,联合内地的科研合作伙伴、科研转化基础开拓广阔市场空间。
陈家喜认为,香港特区政府以专业性和高效率著称,是香港经济持续繁荣的重要助力。但同时也可以看到,香港贫富差距大、民生问题多,这些问题都与香港特区政府的治理能力短板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吸纳爱国爱港立场坚定、管治能力突出、热心服务公众的优秀人才进入政府。”由此可见,“爱国者治港”的原则不仅体现在爱国爱港的立场,也有着治理能力的要求。特别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和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尤其需要熟悉和掌握中央政府的大政方针,主动了解和发现融入内地发展的机遇,依靠祖国的强大后盾加快发展。
黄群慧:树立创新生态的系统观 避免产业空心化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王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主编黄群慧作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新机遇》的主旨演讲。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创中心来说,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相比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从产业组成来看更综合,有制造业、高技术产业、金融、物流等产业,更具综合性优势。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创新平台,包括研发类、制造类、服务类的创新平台等。研究者认为,谈创新最好要有一个链条概念,从“研发-制造-服务”来看,广东已经形成了很好的链条。这个链条如果延伸和香港串在一起会形成很好的“研发-制造-服务-市场”的创新平台。
黄群慧认为,搞好创新关键要树立一个好的理念,树立创新生态系统观,把创新要素,包括高校、企业要素、政府要素、科研机构要素、中介社区组织等各类要素充分协同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
在创新过程中,除了原始链条的概念、验证、制造基础研究之外,最关键的是生产制造的系统集成阶段。在系统集成阶段,现代工厂不断从系统层面持续完善,最终成长为“母工厂”,“母工厂”再去投资建设“子工厂”,但最核心的技术始终在“母工厂”中,避免所谓的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郑永年:香港国安法的通过具有划时代意义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尹传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作了题为《香港政治转型及其未来》的线上主旨演讲。通过剖析香港政治的历史演变来分析香港政治转型。
郑永年认为,香港政治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进入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回归前港英当局的政治。这一时期,一切以港英当局说了算,产生了很多问题。
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香港政治进入第二个阶段。一些香港人理解的政治,是西方政治。他们认为,所谓的政治就是“一人一票”。哪怕是英美这种国家,也是通过很多年才确定了“一人一票”。美国的“一人一票”直到1970年代以后才实现;英国花了150多年的时间,才从少数人的民主(精英民主)转到大众民主(“一人一票”的民主)。“一人一票”的民主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制度、规则、体系支撑。
郑永年认为,只有“一国”才有“两制”,香港国安法的通过,对香港而言,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具有划时代意义。一种新的政治体制正在香港产生。
郑永年预计香港会发展成为一种行政主导的体制,这是一种把选拔和选举结合起来的体制,能够有效地把儒家文明的选拔制度和西方的选举制度结合起来。此外,香港的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国际仲裁、社会治理、医疗教育金融方方面面的规则体系都是非常健全的。对于香港的未来,我们非常乐观。
谭刚:打造“一河两湾三圈四带”超级城市组合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尹传刚)深圳市委党校二级巡视员、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作了题为《深港合作:发展历程再认识与未来前景展望》的主旨演讲。他提出打造“一河两湾三圈四带”超级城市组合,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间。
谭刚提出,要因应香港北部都会区“双城三圈”设想,不断探索深港合作新模式,大力拓展双城合作新空间,从“一河两岸”推进到“三圈四带”,构建以“一河两湾三圈四带”为骨架的深港合作圈层联动发展新格局。
其中,“一河“(深圳河)、“两湾”(深圳湾、大鹏湾),主要体现深港之间的区位特征、资源要素配置、一国之本和两制之利;“三圈”即香港构想的“双城三圈”设想,包括西部的深港优质合作圈、中部的深港紧密合作圈、东部的深港生态/康乐/旅游圈;“四带”为深圳对接北部都会区的构想,包括深港合作重点平台带、临港发展带、都市核心带以及全市域范围等四个合作带。由此构成深港超级城市组合,在世界城市体系内形成具有全球标杆意义的深港双子城。
袁义才:梯度推进深港融合发展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王玥)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化城市研究所所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主任袁义才作了题为《梯次打造深港融合发展试验区研究》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当前,深港合作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主要体现为:其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在中央支持下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其二,落实“爱国者治港”,香港正处在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其三,国家对于香港的重视和支持已经不再体现为给予新的具体优惠政策,这预示着深港合作将更多的是互利合作,进入新阶段。
深圳可以通过研究打造深港融合试验区的方式,推进相关重点领域合作,梯度推进两地发展,当好香港与内地发展的桥梁。
第一层次方案是打造口岸经济带深港融合试验区。从空间范围上主要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与沿深圳河的重点合作片区。它们将与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的重点片区互动与融合发展。口岸经济带深港融合试验区着重推进深港邻近片区协同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先行示范意义的深港融合试验区。
第二层次方案是对接“双城三圈”概念,打造深圳南深港融合试验区。范围上是从口岸经济带深港融合试验区扩展到包括深圳“大前海”的宝安与南山区部分、福田、南山、罗湖、盐田等4个区、大鹏新区,整个片区面积约800平方公里。
深圳南深港融合试验区方案着重是通过深化深港合作与融合发展,对标香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打造香港与内地发展的桥梁。
第三层次方案是协同打造跨境深港融合试验区。从范围上是深圳南深港融合试验区和香港北部都会区,视情况需要延伸到香港大帽山以北地区,构成真正的跨越深港边境的深港融合试验区。
跨境深港融合试验区着力探索形成“双城三圈”人员等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机制,通过一体化发展实现“双城三圈”建设目标。
荆林波:注重以吸引力管理力影响力评价学术期刊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尹传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二级调研员荆林波作了题为《期刊发展与期刊评价》的线上主旨演讲。
他分析了期刊发展的八个趋势。
首先,传统印刷向数字出版转变; 第二,免费化,中国社科院承建了“国家期刊库(NSSD)” 这一国家级、开放型、公益性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平台,这是目前我国人文社科最大的免费网站;第三,从传统的内容服务商逐步扩展到解决方案服务商;第四,规模化,目前全国期刊突破了上万种,人文社科的期刊在20000种左右,国内有一些出版社出版有三四百种期刊,国家也倡导走规模化发展路径;第五,特色化,有一些大学主办的学报,已经走出了非常棒的特色化之路,而且超越了传统权威期刊的很多做法;第六,国际化,数据显示国际化路子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第七,内卷化,目前国内的评价机构有ABCD四大阵营,社科院作AMI的报告,北大是B刊,南大是C刊,武汉大学是D刊;第八,告别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在国内异化为科研评价的工具,是非常错误的一种做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的期刊评价包括三个一级指标。
首先是吸引力,这主要是看期刊获奖、论文刊发和转载情况,实现了从以刊评文向以文评刊的转变。其次是管理力,主要从内容导向、队伍建设、论文的规范性等角度衡量,如果重大学术期刊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就会被一票否决或者扣分。对此,评价研究院还要参考期刊年审报告,并抽检论文。第三是学术影响力,主要看发行情况、国际影响力等,设置了多个专项指标,包括计分指标、扣分指标和观察指标。
李振武: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层次 扩大研究视野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尹传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研究员李振武作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现状》的线上主旨演讲。
李振武表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逐渐成为全国各界的关注热点,学术界积极响应,踊跃投身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大湾区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总体来看,学术界对大湾区的研究在过去5年有较高关注度,近两年发文量在高位区间。
从学科大类来看,关于大湾区的研究以社会科学为主,从细分学科来看多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点,重点议题主要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贸易等,从发文机构来看,有关大湾区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广东省。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研究领域较为单一、研究机构覆盖面窄、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对此,他建议,将大湾区理论和实践研究上升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要主动设置研究议题,引领理论研究方向,凝聚包括大湾区在内的全国各领域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者,深入推进大湾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构建学术界和决策界之间的沟通桥梁。学术期刊是大湾区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建议做好学术界和决策部门的供需对接,共同商讨和设定大湾区各领域的研究议题,将决策部门的需求与学术界的主攻方向紧密对接。
积极推动研究力量多元化。一方面,鼓励省内相关专家学者,根据自身的研究特长领域开展深化研究;另一方面,吸引外省研究力量参与重大问题研究,提升研究层次,扩大研究视野。
积极推进研究领域多元化、学科交叉化。建议积极引导学术界加强对大湾区的社会、文化、法治、民生、教育领域的关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