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提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并不是简单地追求提高制造业比重,而是依托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遵循系统思维,以产业高端化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开放合作为牵引,不断优化产业链布局、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完善资源要素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提升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才能在产业链上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和未来。作为推动广东制造业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深圳制造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仍保持了较强的增长韧性和发展动力。今年5月,深圳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提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这并不是简单地追求提高制造业比重,而是依托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遵循系统思维,以产业高端化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开放合作为牵引,不断优化产业链布局、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完善资源要素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提升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一、推进工业立市打造制造强市,优势和挑战并存
深圳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制造业作为支撑深圳高速发展的中流砥柱,其发展也应在全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深圳要抢抓发展机遇,率先取得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制造业是深圳的城市发展底色,“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是深圳安身立命之本,是深圳实现经济高质量的重要支撑,发展优势明显。
一是政策软环境不断完善。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深圳先后出台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产业等相关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发展绘制“路线图”。与此同时,聚焦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推行增值税留抵退税、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等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二是制造业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早期的来料加工,到后来的自主制造,再到现在的高端智造,制造业基础雄厚,优势明显,制造业发展成为对接世界制造业的重要窗口。2021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连续3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新增19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排名全国第一。
三是产业创新不断向高端攀升。近几年,深圳聚焦信息经济、生命经济、创意经济、绿色经济,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产业创新不断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目前,深圳在8K、人工智能、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前沿水平,涌现出华为、工业富联、中集等一批制造业优质企业。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深圳在制造业发展上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推动制造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
一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面临挑战。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加剧逆全球化趋势,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面临重大风险。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使制造环节中间投入品对海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断链”风险加剧。
二是激烈的区域竞争放大城市虹吸效应。在创新资源争夺加剧的背景下,如何避免与其他城市低水平同质竞争,并保持制造业相对竞争优势,成为深圳未来产业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推进工业立市,要紧抓重点任务实现突围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没有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没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深圳推进“工业立市”,就要紧跟世界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把握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加快抢占世界产业竞争格局的制高点。
一是以产业高端化为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领域,攻关一批前沿技术,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群,担当起整合全球资源、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支撑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使命。
二是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坚持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快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激发现代产业体系活力。要以数字赋能、技术改造、品牌打造等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科技型、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要以产业融合创新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迈向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
三是以开放合作为牵引,畅通产业循环。要促进产业发展外循环与内循环的互动融合,形成高效的产业链“双循环”。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机遇,通过推动区域内闭环产业供应链重构,打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主要环节上的堵点,形成快速畅通的内部大循环。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深度参与国际技术大循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优势。
三、打造制造强市,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深圳竞争位势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任务。深圳建设“制造强市”,要以塑造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为牵引,全方位提升深圳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位势,为未来在产业领域形成全球标杆奠定基础。
一是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推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要加快深圳与周边城市群的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与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联动发展,推动广深共建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梳理产业链生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集群式发展,留住产业链中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部分,外迁生产制造、分流原材料供应链。推动黄金珠宝、服装、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时尚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制造业新业态,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
二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增强核心技术供给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动领军企业研发创新链条前移,鼓励行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水平科研机构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在基础软件、工业母机、关键元器件、集成电路等领域实施梯度攻关,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增强核心技术供给能力。创新技术攻关项目组织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式资助”“里程碑式考核”等制度进行科研攻关,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标志性成果。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围绕5G、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一批新型产业基础设施,在基础工业软件、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等领域加强研发力度,提高产业基础领域供给质量稳定性。精准布局创新研发平台,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加快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规划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三是加快产业跨界融合,创造产业发展新价值。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促进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服务型企业向制造领域延伸,打造一批产业融合型龙头企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服务型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价值化、专业化、协同化方向发展。重点支持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与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间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前瞻布局虚拟制造、协同制造,推动制造业企业从原来单纯的制造端向产业链前端延伸、向产业链后端拓展,推动制造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管理链的重构。
四是促进产业开放合作,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大循环。加强产业国际合作,为外向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提升产业发展空间。以境外园区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形式助推深圳企业“走出去”。加深与新加坡、日本、韩国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领域的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国际产业合作向创新链前端、价值链高端的创新研发、创意设计、终端服务等环节延伸,构建产业的海外供应链。大力培育“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供应链。
五是完善资源要素配置,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力。一方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强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服务创新探索,加大金融对民营和小微企业、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支持。推进优惠利率长期信贷政策,鼓励银行机构增加先进制造业信贷资源配置。鼓励保险资金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产业基金,重点支持传统产业创新跃升、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高精尖产业领域的支持,制定重点制造业产业链关键卡点攻关项目清单。另一方面,推动产业空间提质增效,释放优质空间。创新产业空间开发模式,推进低成本产业空间精准落地。探索“低成本开发+高质量建设+准成本提供”产业空间模式,加快开发一批高品质、低价格、品类全的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空间。
(作者系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重大课题项目组成员,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