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深港两地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深港合作,通过规划、政策、资源、空间等方面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深港各自优势,弥补短板,高效推动深港及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一体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称“河套深港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具有一河两岸、一区两园、跨境接壤、合作开发的独特优势和价值。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圳“双区”建设提速以及香港规划建设北部都会区等背景下,河套深港合作区以科技创新、国际开放与合作为核心,持续推动深港高质量发展,是支撑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河套深港合作区对于推动深港两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发挥空间集中承载作用。河套深港合作区一区两园跨境布局,深圳园区3.02平方公里,香港园区0.87平方公里。“空间小、作用大”,集中承载了深港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创新政策,包括国际量子研究院、深港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推出简化科研样本、实验试剂和遗传资源出入境等举措,便利合作区人员、物资跨境流动;出台支持港澳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选定项目等相关政策,以科技创新为支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动深港科创深度合作。河套深港合作区是“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innovation cluster)的缩影,是深港科研成果转化、融合发展的集中体现。河套深港合作区集聚了包括香港大学病原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加快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深港科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推动深港科创更高水平开放。河套深港合作区在有限的空间内开展最大力度的科技创新开放压力测试,与牛津大学、南开大学、瑞士BRUSA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联影医疗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企业合作,为深港科技融合发展与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比如包括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以生命科学和医学为主干,聚焦生物医药领域世界前沿科研问题,建立以新型药物研究为基准的创新科研体系。河套深港合作区科创平台载体众多,能够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深港科创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
四是支持深港青年创新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会。河套深港合作区目前有6个面向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基地,包括港科大蓝海湾孵化港、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福田)、香港青年福田创新创业社区、孔雀谷深港创科育成基地、中国-以色列国际创新中心和UNI香港青年创业空间,超过500名具有港澳及国际背景的科研人才在合作区创业就业,是深港青年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
二、河套深港合作区是深港科技创新锻长板、补短板的重要平台
香港在基础研究、国际资本、法律制度、营商环境、国际科研资源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尤其是香港的高等院校实力较强,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的数学和工程科技、香港中文大学的数学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系统等均排名世界前30;2021年香港营商环境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新西兰和新加坡;香港国际化环境对全球创新资源有较大吸引力,比如2016年瑞典著名医科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在香港科学园设立了首个海外科研基地“刘鸣炜复修医学中心”,201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全球首个创新科技中心“MIT Hong Kong Innovation Node”在香港正式开幕。当然,香港在企业研发占比、大型先进制造项目、创投资本偏好、与内地产学研联通性等方面,面临较大的挑战。
深圳具有独特的科创优势。一是企业研发活跃、强度高且成果突出。比如深圳有“6个90%”的创新密码——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二是创新氛围浓厚,从创投资本到孵化器,再到创新创业基地,深圳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三是政府主动作为,以产业引导资金统筹,配合精准的科创政策和政府服务,支持深港两地创新活动。四是产业科学布局,谋划长远。深圳提出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这为深圳未来科技创新做好了铺垫,有利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持续开展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适应未来发展趋势。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深港两地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深港合作,通过规划、政策、资源、空间等方面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深港各自优势,弥补短板,高效推动深港及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一体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三、聚焦五大方面,助力深港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阶段
一是聚焦“科技特区”的战略定位。建议将河套深港合作区打造成为通关自由、研究开放、数据跨境的“科技特区”。
第一,对合作区要素跨境流动作出政策安排,实现“通关自由”。比如,对于进出合作区的国际科研人员,颁发多次出入、时间灵活的特殊签证,实现国际科研人员“无感通关”;支持深圳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编制企业“白名单”,对安全风险管控良好、未发生过风险事件的科技企业,加快海关对所需科研物资进口验放速度;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实行有别于一般外汇进出、更为宽松便捷的特殊监管政策。
第二,对合作区科技创新环境作出政策安排,推动“研究开放”。比如,实行便利获取知识产权的开放政策,即在专利形成前,允许知识产权的获取和合理使用;在合作区允许合格的香港及国际科研机构开展合法合规的干细胞、基因治疗等研究和应用。
第三,对合作区信息跨境流通做出政策安排,强化“数据支撑”。在合作区建设国际数据港,积极开展国际互联网访问跨境数据流动试点,面向数字经济发展开展数据确权、交易、证券化等措施。在合作区探索内地与香港以及国际间有关数据保护、交易等方面的规则对接。
二是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建议参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做法,在河套深港合作区建立实体化的深港联合管理机构,探索深港共商共建共享共管新机制。此外,可以推动深港双方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对河套深港合作区、香港北部都会区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项目和企业进行投资。
三是聚焦科技政策创新。建议加快河套深港合作区总体规划编制,在“五流四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制、税制、科研体制、园区管理体制)方面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开展压力测试。比如,在河套深港合作区探索建立与香港趋同的税制环境,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在科研体制方面借鉴香港和国际一些先进国家的经验方法,给予科研人员人财物等方面的更大自主权,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
四是聚焦科创重大项目。建议深港共同发起“大湾区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同建设跨境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创科基金,形成共同投入、共享资源和收益的科创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比如,以两地政府牵头,深创投、香港科技园等企业参与,共同成立深港创科基金,投资两地创科项目。
五是聚焦科创产业长远谋划。香港规划建设北部都会区,对深港合作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河套深港合作区应提前布局、远期计划,就如何加强与香港北部都会区融合发展开展前瞻性研究和谋划。比如,可以推动深圳科技企业、制造企业在香港北部都会区布局数据中心和高精尖制造项目,为深港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体支撑。再如,依托香港北部都会区与深圳口岸经济带打造“深港连片科技带”,以联合载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共同吸引全球科技成果来深港转化。
【作者系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