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来,始终坚持市场化方向,将科研活动融入产业经济发展,通过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关键作用,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有力支撑了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来,始终坚持市场化方向,将科研活动融入产业经济发展,通过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关键作用,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有力支撑了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深圳大部分科技公司都是通过需求导向模式开展创新。与传统创新模式不同,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能够充分利用市场的倒逼机制,将需求由市场终端向上游传递,依托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促进企业针对市场现状及潜在需求加大研发,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40多年来,深圳诞生了一批又一批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同步的行业领先企业,一大批科技企业崛起并蓬勃发展,企业总数超过200万家,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国家高新企业超过1.7万家,创业密度全国第一。
强化围绕市场主体配置科技资源。深圳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和政策设计均围绕市场主体进行,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成为创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培育了华为、中兴、华大基因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近年来,深圳市推出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深化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求破除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以南山区为例,大力推行企业导向的技术创新支持计划,坚持需求导向、分门别类、精准扶持,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深圳科技创新的“6个90%”,实际上反映的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系统组织开展创新活动的结果。
二、突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筑牢科创核心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深圳坚持把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城市的核心战略,系统优化人才政策体系,筑巢引才、创业用才、环境留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激发人才创新动力、活力和潜力。根据科技产业发展的特点,从人才聘用、引进、配置、培养、评价、激励、保障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和探索,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提升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效率。
以立法形式在全国首设深圳人才日、深圳企业家日,建成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目前,深圳全市人才总量超过600万人,高层次人才突破2万人,海外归国人员19万人,各类优秀人才不断加速集聚。2万余名高层次人才中,超过1.45万名高层次人才分布于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比超过76%。根据《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报告,深圳人才吸引力位居全国第三。
三、突出产业创新导向,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近年来,深圳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重塑产业链竞争新优势。
深圳坚持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深圳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基地之一,高新技术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深圳经济的第一增长点和第一大支柱产业。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深圳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部署,积极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前瞻布局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积极推进生命健康、机器人、智能装备、海洋、海空航天等行业发展,造就了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引擎”,率先迈入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2021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2146.3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6%。
近两年来,深圳加快谋划“20+8”产业集群,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承载地。新一代信息通信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显示器件等3个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聚焦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8个未来产业,深圳计划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网络与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海洋产业等增加值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工业母机等产业短板加快补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现代时尚等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合成生物、区块链等未来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增长点。
四、突出全域创新布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圳是国家首个创新型城市,也是首个以整个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持续推动全域创新空间布局优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空间。
为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速推动重大科技产业平台建设,2020年深圳发布了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有关支持意见,之后又发布了深圳高新区坪山园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支持意见,这是市委、市政府支持区域发展,打造全新增长极的战略部署,将对深圳构筑全域创新空间新格局带来长期性、战略性影响。光明科学城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持续产出大量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性成果,成为新一轮国际科技产业革命的策源地,成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引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探索深港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加快建设成为深港科技创新跨境合作先行示范区、国际先进创新规则试验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放创新先导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中试转化集聚区。坪山高新区要打造成为集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产业布局、高品质配套服务、高效能制度保障于一体的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策源地和集聚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加快集聚国际优质创新资源,推进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级融合创新策源地。
五、突出基础研究能力,前瞻布局未来动能
纵观全球产业引领能力突出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实践,一流的产业创新能力都需要有强大的基础科研体系、产业技术体系、技术转化体系、市场培育体系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做后盾,就不会有高水平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创新。当今世界,产业创新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多原始创新、自主创新支撑。原始创新源自于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的突破,就不可能产生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发展也就变为无源之水。
深圳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深圳从“三来一补”产业,转型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再到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圳创新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迈进,亟须向基础研究领域拓展。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发布,提出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科技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市人民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当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统筹规划、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广东省实验室等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
积极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以主阵地作为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这将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作者系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