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艺术精神承载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共识,是城市独特性格的深度呈现。培育和弘扬城市艺术精神,能够为城市转型升级、空间重塑和治理创新提供更多可能,不仅颇具历史意义,更存在当下和未来价值。
从艺术精神的视野来看,社会文化发展内涵实际上涉及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注入创新活力。简言之,艺术精神不仅能而且必然赋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现代化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深圳十分注重城市精神的培育和建设,“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一大批精神观念从深圳传遍全国,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奋进者,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随着深圳进入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成为新征程上深圳肩负的使命任务。新使命要求新担当,呼唤昂扬奋发精神。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在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注重涵养城市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加快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艺术精神承载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共识,是城市独特性格的深度呈现。培育和弘扬城市艺术精神,能够为城市转型升级、空间重塑和治理创新提供更多可能,不仅颇具历史意义,更存在当下和未来价值。
一、城市艺术精神的内涵
“艺术”一词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其内涵类似于人们理解的“技艺”,诸如木工、铁匠、外科手术之类的专门形式的技能。文艺复兴之后,西方逐渐建立起现代美学体系,为艺术注入了美、真理、思想、理念等本质属性。中国艺术也遵循“功能性技艺—精神性美学”的发展过程,六朝时期已经产生如《游春图》等山水画这类具有个体独立性的艺术作品。中国艺术萌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土壤,艺术理论和艺术精神也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是重视礼乐教化。礼教重伦理,而乐教则是艺术教育,强调文以载道、以道统艺,注重表意,讲究体悟,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这样的艺术精神要求艺术家认识事物的本性,通过心灵感受和生命意兴的表达,建立起道德自觉,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华美学观念。
在城市发展范畴内,艺术的内涵不仅包括艺术品及其产业体系,也包括众多艺术形式映射出的人文精神、时代精神,更蕴含着集体参与、建构和谐、共创未来美好生活的深意。艺术精神指艺术作品、艺术语言、艺术实践交织所呈现出来的某种精神感觉,并不简单地指向诗歌、绘画、文学创作、公共艺术等具体的艺术形式,更多体现为艺术追求的境界和精神,并且与市民的审美旨趣、审美意向密切关联。艺术精神是城市文化建设和精神塑造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城市现代化不仅要表现在空间规划、建筑交通、街道社区等外在的硬环境,更应体现于文化特色、城市精神等软环境。
城市艺术精神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解析:广义的艺术精神指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通过原创性、想象力、技艺、意志力等与艺术实践所体现出的精神力量,鼓励人们用新的方式感受和诠释城市,并用文字、声音与图像等形式加以表达,促进城市社会文化多样性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狭义的艺术精神侧重具体艺术的应用形式,城市因艺术产业和艺术设施高度集中而带来高频率的文化实践和更新,此过程涉及艺术产业发展策略、艺术设施支撑策略、文化资本策略以及地域营销策略等。
城市艺术精神具有五大属性。一是审美性。艺术精神能够催生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使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产生共情,这种感受是普遍的、可传达的,因而也是可建构的。二是包容性。艺术无国界,鼓励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艺术家相互交流碰撞,减少偏见和歧视。包容性不仅在人与人之间存在,也可以在艺术材料、创作过程、科技与空间中存在。三是传承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但推动创新的想象力并非凭空产生,需要建立在丰沛的文化滋养和传承上。四是人民性。城市发展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也要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精神追求相适应。五是时代性。这一属性是艺术精神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最大不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统摄着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审美文化。同时,艺术应当揭示时代的主要矛盾,反射心灵内在的矛盾,并为那些矛盾的和解寻求一个出路,进而真正达到人的解放和发展。
二、艺术精神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出新的发展理念: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成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属于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不断刷新美好生活标准的一系列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过程。一般认为,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准有六项:一是密度指标,至少包括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二是发展水平指标,至少包括人均GDP水平状况;三是活力指标,包括人口增长或经济增长指标;四是城市内外联系的基础设施指标,包括交通密度、通达度等指标;五是流动性指标,一般包括城市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指标,但这些要素指标的量化相对比较困难;六是社会文化以及开放等方面的指标,包括测量城市内部文化认同以及测度城市内外分工合作的指标等。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城市,深圳在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基础设施、城市内外联系等关键指标上都表现优异,但在社会文化指标方面和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还有待提升。从艺术精神的视野来看,社会文化发展内涵实际上涉及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注入创新活力。简言之,艺术精神不仅能而且必然赋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其一,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艺术精神助力城市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换。文化创意作为艺术产业的核心,融合飞速发展的信息科技,直接催生了当前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动漫游戏、互联网经济、数字内容、电子(数字)商务、网络电视、数字媒体、移动娱乐等文化艺术产业,成为具有巨大活力和增值潜力的产业资源。有些发达国家,例如英国把创意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关键产业,不仅创造了极高的经济附加值,还运用“创造性”价值导向激发起全社会创新体系的建立,从而在“创造性”的国家共识上提升和锻造出国家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艺术产业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审美价值的经济体系转化,实现了艺术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艺术价值的商品化、评价标准的市场化等目标,能够带动一系列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
其二,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文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生命活力,也是解决工业化以来的城市化浪潮中城市雷同、千城同面问题的根本所在。沿循地方文脉对艺术精神进行现代阐释和现代重构,可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自强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在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前期,我们的城市发展过分倚重工业和市场,过度重视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社会精神领域的建设未能同步跟进,出现了认识和实践的正确性与价值合理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目的与手段、义与利、效率与公平、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等价值和精神层面的矛盾。城市的艺术精神恰似一剂良药,祛除工业化和工具理性带给人的迷惘和失落,为人们构建起心灵家园。
其三,赋能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中心议题。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强调“人本逻辑”,这与艺术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艺术精神源于创新与创意能力,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语境中,这种能力不仅源自于个体,更属于集体智慧,艺术精神也从艺术家主导的文化领域,延伸至“公民—消费者”及其反身性概念下的社会领域,这也是创意社会出现的深层逻辑。在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新经济的推动下,以知识、创新或创造力为基础的文化和艺术产业概念得以强调,突出了人人都有创造力,而非仅限于文化创意产业部门的艺术家。涵养城市的艺术精神,关键不在于个别人的能力或天赋,而要将艺术视为一种集体性无形资产的贮存,进而发扬为促进吸引各类人才、形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
三、涵养艺术精神的深圳实践与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过去四十余年,深圳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谱写了华彩乐章。1980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经济特区,充分彰显出独一无二的艺术精神——设计而成、多元融合、紧跟时代。发挥好城市艺术精神“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积极作用,能够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的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艺术精神赋能深圳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文化价值引导下,通过创意理念和创意思维对城市艺术资源进行创新、提升以及传播扩散。
一是营造艺术氛围。相对于伦敦、纽约、巴黎、东京、上海等国际知名内生型创意城市,深圳在艺术氛围营造方面还存在短板,尤其在发挥市场优势聚集艺术资源、吸引艺术人才激发艺术社群潜力、建构可持续发展艺术生态等方面,内生动力较为有限。补足上述短板,需要完善艺术氛围营造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硬件方面,应加大公共艺术文化空间的规划布局,建设适合休闲的、符合年轻职业阶层审美的艺术环境,包括布满咖啡馆、俱乐部、音乐厅、剧院等具有设计感和时尚街道风情的城市文化设施,为各类创意阶层提供异质多样、宽容、跨学科交流、偶然相遇、文化消费的物理环境。同时,应注重建构完善的艺术设计研发机构体系,包括大学、研究机构、设计中心等,形成更加完备的艺术创新网络,协调文化、艺术、知识创新在更高层次上产生大规模集聚效应。软件方面,拥有艺术精神的城市应当具有“温度”,除了经济指标,还要立足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关注和谐指标、生态指标、人文指标、审美指标等,提升市民的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城市普遍的艺术创造性。
二是升级艺术产业。艺术精神能够对媒体行业、创意企业管理领域、金融业以及其他类型的服务业起到整合、聚集、提升和引领作用,推动文化艺术产业从自身小循环融入到国民经济大循环。升级深圳艺术产业,需要打造艺术主体、艺术支持、艺术配套和艺术延伸四大产业体系。其中,艺术主体产业由艺术产品生产和制造单元构成,负责对城市文化资源的艺术开发和产业运营。支持产业为艺术产业提供原材料、技术和分销服务的个体和组织,如科研机构、广告公司和分销机构等。配套产业主要包括提供营运环境的企业群体,如教育、医疗、餐饮、培训、旅游等。延伸产业则包括由艺术产业链衍生出来的商业组织,如演出、动漫、纪念品、食品等生产企业。放眼世界文化创意产业运营模式,艺术产业正在经历本土设计、分包生产、全球营销的发展过程,深圳推动艺术产业转型升级,还应重视全球资源和国际视野的关键意义。
三是传播艺术形象。城市,不仅应当成为宜业、宜居、宜学、宜游的“身之居处”,还要成为怡心、怡养、怡教、怡乐的“心之安处”。艺术精神赋能城市的过程,既是同一地域文明体内部的纵向传播过程,目的是建立和巩固市民的心灵皈依和价值归属,也是不同地域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意在通过开放、交流、合作释放和实现城市的艺术创造力,吸引更多年轻人才汇聚,增强城市的活力与动力。这一过程中,打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不仅能够提高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更有利于精准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加强城市与目标人群的内在联结。要更多运用空间尺度跳跃思维获取发展资源和思路,更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地区乃至东盟等已经建立起来的高级别区域意识,打破媒介内容供给及用户分享的聚合度不够高、内容传播力不够强等局面,使城市营销定位更清晰,文化底蕴展示更全面,城市形象建构更丰满。同时,作为中国“最互联网的城市”,要充分运用网络跨地域和用户生产的特点,构建“文化媒合”的服务体系,将城市文化标识与媒介互动统筹设计,通过推出有吸引力的媒介新产品,形成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推动城市艺术形象对外传播取得实效。
艺术精神本质上是认知建构的外在表现,是通过营造体验环境构建共同价值认同的外化过程。涵养城市的艺术精神,要求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有“艺术思维”,明确艺术不仅仅是某街某区的艺术产业发展,亦非简单的艺术理念叠加,而是在城市发展理念和规划中形成整体的艺术氛围及市场环境。同时,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涵养艺术精神需要吸引人民参与,强调艺术对人际交往、共生空间的建立,目的是建立更加和谐的共生关系空间,或让社会生活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