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登录
关闭
新用户注册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要闻 >详情
打造鲜明“城设”讲好独特“深圳故事”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布日期: 2023-09-27    【字体: 放大  缩小 】
    “伟大的城市、伟大的文明,既需要牛顿和爱因斯坦,也需要梵·高和苏东坡”“深圳应打造鲜明‘城设’”“让深圳成为‘热搜体质’城市”……

      9月26日,在市政协七届第六十六次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上,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们在调研基础上详细剖析深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涵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的城市实践成果和存在问题,并就如何加快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积极建言。

       今年,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牵头,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塑造现代城市文明”组织市、区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历时4个多月,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函调、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和重点产业、重点街区等开展深入调研20余次。调研组还赴合肥、南京等地开展调研,重点考察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等方面经验,并形成了沉甸甸的调研成果。

         提升人文艺术生产力提升城市文化底蕴

         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龙代表调研组作总报告发言时表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深圳在涵养城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是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探索,形成务实求“真”的深圳科学精神、崇德向“善”的深圳人文精神、精艺尚“美”的深圳艺术精神,为城市文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但调研组也指出,深圳在涵养“三种精神”上,也亟待补短板、强弱项。

      “当前深圳文化创造力与城市地位实力不够匹配,特别是人文学科及相应配套机制成为薄弱环节。”尹昌龙表示,多年来,深圳城市发展重产业“制造”,轻文化“创造”,文史哲基础学科建设薄弱,人文学科发挥作用机制不完善,因此亟待补足人文艺术生产力,扭转文化底蕴不足、学术供给薄弱、人文要素不强等长期存在的趋势问题。

          为此,他建议,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动学术文化升级,促进形成“深圳学派”,厚植城市人文基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人才引进待遇,像重视科技人才一样重视文化人才。改革人文艺术学科人才评价体系,分领域分赛道评价高精尖缺人才。此外,还应打造高端艺术特色团队,建设艺术特色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形成美育的“深圳名片”;把握研究方向和主题,加快建设具有深圳特色的优长学科和学术高地;加强人文社科学术机构、新型智库和学术平台建设,优化社科资源配置,创新优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培养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和学术创新团队。

      “伟大的城市、伟大的文明,既需要牛顿和爱因斯坦,也需要梵·高和苏东坡。强大的人文、艺术平台与共同体,既代表着城市的文化生产力,也将与城市的科学发展、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尹昌龙说。

         深圳需要打造鲜明独特“城设”

         如何让深圳的城市形象更鲜明?专题协商中,委员们认为,深圳需要积极打造独特的“城设”。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认为,鲜明的“城设”彰显城市文明、凝聚文化认同、激发城市活力。他举例说,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城市不断出圈,国际上,迪拜打造了从“基建狂魔”到“奇观之城”的城设,新加坡成为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国内,无论是香港的“亚洲国际都会”、杭州的“品质生活之城”,还是成都的“美好生活之都”,甚至是淄博充满人文关怀的“烧烤之都”,都在努力拒斥“千城一面”的城市定位和发展路向。

         李凤亮认为,鲜明的“城设”,已经成为城市推广、城市营销的重要手段。深圳年轻时尚、充满活力、面向未来,应结合自身禀赋和定位,尽早明确城设,并进行系统推广和全方位营销。如“活力之城,梦想之都”,就能展现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发展的鲜明特质,同时也可呈现面向未来不断创梦造梦、探索无限可能的城市精神。

          尹昌龙则提出,要发掘深圳科创优势,打造科幻“城设”系统。为此, 应设立专门投向科幻产业的股权投资基金,高校设立科幻研究机构,积极承办科幻领域国际会议和赛事,完善产业化、影视化机制,提供沉浸式科幻体验服务等。

          建立深圳文化谱系创作“深圳故事”爆款

          在市政协委员、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深圳市驻深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吕绍刚看来,人文精神是一座城市的核心和灵魂,应挖掘提炼特色鲜明的深圳人文精神。他认为,在此过程中,要明确改革开放精神为深圳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同时,构建深圳文化谱系,丰富新时代深圳精神内涵。吕绍刚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极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开放文化、科技文化、大湾区文化等,共同构筑了这座新兴城市的文化自信。用活用好改革开放为深圳留下的多元文化基因,通过硬件建设、文艺创作等形式推动特色文化沉淀,做好新时代深圳精神的更新阐释,使之逐渐成为深圳人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印记。

          同时,吕绍刚建议,要打造保留记忆、特色鲜明的城市公共空间。日在中心城区建设移民博物馆,讲述几代来深建设者故事,在过去和现在的来深群体之间建立情感联系。此外,要加大力度创作讲述“深圳故事”的文艺精品,抢抓短视频风口,鼓励本地自媒体发展,推出更多个体微观视角的短视频、微电影的精品和爆款。

          面向全球发布“科技合作计划”构筑全球文明都会影响力

城市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对城市乃至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

调研中,委员们提出,未来深圳需要完善文化、商业、旅游等资源的全球配置功能,成为全球文明网络的关键节点,发挥枢纽性功能。

          为此,委员们建议,深圳可面向全球发布“科技合作计划”“科技创新合作奖”,牵头发起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奖励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可设立海外研发基金,面向俄罗斯和日韩、中东、北欧、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招募当地科学家筹建海外研发中心,构建深圳的全球创新网络。同时积极举办和主动承办国际性的峰会论坛,提升深圳在科创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此外,开展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大型文体赛事活动,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演出活动,打造深圳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形象……委员们认为都将大大提升深圳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制度保障科研人员不怕坐“冷板凳”

          深圳作为一个科技创新之都。科学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精神的硬核。但调研发现,在涵养科学精神方面,深圳仍存在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布局不足、原始创新能力匮乏等问题亟待解决。

          市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认为,在崇尚创新方面,当前,要力破基础研究上跟班式研究、逐利式研究,协作、合作精神和能力比较弱的问题。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不盲目追逐热点,不随意变换研究方向。”俞大鹏建议,完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健全基础研究稳定资助制度,为科研人员潜心钻研提供更加充足、稳定的经费保障,同时,要科学设置合理考核周期,注重长期考核,着眼于长期突破,为科研人员创造安稳的环境。同时,政府部门、院校及科研机构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强化跨界融合思维,倡导团队精神,建立协同攻关、跨界协作机制,坚持全球视野,不断加强国际合作,秉持互利共赢理念,为推动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让深圳成为一座具有“热搜体质”的城市

     “在新经济时代,Z世代选择城市的逻辑已经从‘利益导向’转变为‘生活导向’。深圳应通过生态景观、文化标签、美学符号在场景中的植入,创造时尚感、烟火气、国际范的美好体验,不断增强市民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深圳成为更具魅力、更富亲和力、更具吸引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市政协委员、龙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易玉琨表示。

         但易玉琨也指出,当前,深圳城市文化场景缺数量、缺特色、缺融合。她建议,深圳要大力“造景”。

         如何“造”?她提出要“植景”盘活“存量”。深圳共有1500多个城中村,拥有巨大活化空间,建议通过以文化导向微更新扩容场景空间,将广域设计,公众展览植入城市空间,打造一批具有创意性、体验性、美学性城市场景。要“融景”释放“流量”。建议把单向度、单一化的城市场景转变为多元丰富、无限可能的复合型空间,将艺术、人文、潮流等元素融入文旅消费新场景中,推动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粉丝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让深圳成为一座具有“热搜体质”的城市,快速出圈破圈。“创景”催生“增量”。场景已经成为新技术的实验室,建议挖掘凝练深圳文化的场景元素、故事和产品,借助创意设计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及其场景进行数字化重现,实现数字内容的虚拟仿真化、感官体验化、虚实交互化,营造沉浸式、互动式文化场景,进一步丰富拓展城市文化场景的边界和深度。


图片新闻
Copyright©2020 深圳智库联盟版权所有        承办:深圳智库联盟秘书处       备案序号:粤ICP备20058290号-2       网站访问统计:-
--